当地时间9月8日晚,巴黎残奥会落下帷幕。在11个比赛日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94金76银50铜、共22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连续六届残奥会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在赛场内外,中国残奥运动员展现了出色的竞技水平、不屈的奋斗意志和乐观的进取精神,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奋勇争先 佳绩频传
巴黎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284名运动员共参加了19个大项、302个小项的角逐。从自行车运动员李樟煜夺得本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枚金牌开始,中国残奥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新的荣誉。
四大重点项目发挥稳定,成绩喜人。田径队稳定输出,获得21枚金牌。游泳队获得22枚金牌,在多个小项上包揽金、银、铜牌。乒乓球队面临规则调整的挑战,以11金7银6铜的成绩延续辉煌。轮椅击剑队全项满额参赛,在16个小项中获得10枚金牌,展现强大实力。
羽毛球、举重、自行车、射击、射箭等优势项目稳中有升。羽毛球队参加了14个小项,金牌数由上届残奥会的5枚增至9枚。举重项目满额参赛,在16个小项中获得6枚金牌。自行车队在与强手的较量中收获5枚金牌。射击队、射箭队顶住压力,发挥出应有水平。盲人柔道和赛艇等潜优势项目均有进步,盲人柔道队获得2枚金牌,赛艇队摘得1枚银牌。
部分项目厚积薄发,实现重大突破。跆拳道队获得首枚残奥会金牌;4次参加残奥会的硬地滚球队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轮椅网球队和皮划艇队各自获得1枚铜牌。
获得金牌的项目增至12项,18个项目获得奖牌;在游泳、田径、举重、自行车等项目上,刷新20项世界纪录和44项残奥会纪录,更多选手创造了赛季和个人最好成绩……上扬的数据彰显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底蕴和实力。
自信友善 激扬风采
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无论是征战多届残奥会的名将,还是首次站上残奥会舞台的00后运动员,都用自己的行动和意志完美诠释了“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向全世界传递着“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
20岁的游泳运动员蒋裕燕获得7枚金牌、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不断超越自己,展示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是她持之以恒的目标;23岁的羽毛球运动员屈子墨收获2金,“站上赛场就要全力以赴”是他的坚定信念……年轻运动员展现出昂扬斗志和过硬实力,为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田径运动员杨月参加了6届残奥会,终于把奖牌换成金色;乒乓球运动员冯攀峰在男子单打3级实现五连冠,斩获个人第十枚残奥会金牌;田径运动员姚娟、乒乓球运动员熊桂艳等名将和自己的弟子共同出战残奥会,多次上演传承与超越的动人故事……这些名将用坚持诠释着对体育的热爱,带给人们的感动超越胜负。
赛场上相互激励,赛场下共叙友谊。举重运动员崔哲在领奖环节主动推扶尼日利亚轮椅运动员一同上台,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田径运动员史逸婷夺得女子200米T36级决赛金牌后,和获得银牌的新西兰队选手紧紧相拥……中国残奥运动员与其他代表团运动员热情互动,增进友谊,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阳光、热情开放、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
自强自立 创造美好
从198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连续六次位列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残奥赛场上的突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常征表示,赛场佳绩的取得是伟大祖国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广大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提升和改善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迈进的一个显著标志。
巴黎残奥会备战周期短,规则调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给备战参赛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常征表示,中国残联把巴黎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备战参赛工作统筹安排,确保“双备战”“双胜利”,杭州亚残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为巴黎残奥会备战参赛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牌与荣耀背后,是一代代残疾人运动员奋勇拼搏、接续奋斗,也离不开无数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他们当中,有水平高、有爱心、肯奉献的教练员、工作人员,也有常年陪伴在残疾人身边的盲人领跑员、引导员。田径运动员何珊珊在获得女子1500米T11级银牌后说,引导员游俊杰就是自己的“眼睛”。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他们相互信任,也相互成就梦想。
常征表示,一直以来,中国残联努力推动让广大残疾人都能享受参与体育的权利,享受体育康复带来的乐趣,促进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如今,社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政府购买体育健身服务得到推广,“自强健身工程”“康复体育关爱工程”稳步推进实施,“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和“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全国性残疾人体育活动风生水起,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体育事业呈现愈发蓬勃发展的态势。
“我们希望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表现,能够激励广大残疾人兄弟姐妹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康复健身、比学技能、自强自立、实现梦想,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环境。”常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