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微短剧迈向主流化、多元化(文化只眼)

柳 帆 谢一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2日   第 07 版)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艺形态应运而生。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重点网络微短剧上线量翻倍,微短剧用户黏性快速增长。

  微短剧的显著特点是“轻量化”。在当前快节奏的网络传播环境中,短小精悍的微短剧以其单集不超过20分钟的时长,降低了对观众时间的占用,获得更多青睐。时间的压缩意味着呈现内容的体量减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微短剧往往另辟蹊径。

  一些微短剧选择逆袭等题材,以快速抓住观众眼球;在叙事手法上,通过减少铺垫、增加反转以及频繁设置矛盾冲突,持续激发观众观看欲望;在台词设计上,追求口语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此外,微短剧还在人物形象塑造、肢体语言表达以及配乐使用等方面,增添戏剧性、冲突感,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

  然而,这些手法和特点在带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微短剧的发展。比如题材“爽”而不深,当前一些微短剧以“甜宠”“爽文”等感官刺激强烈的主题为主,倾向于塑造理想化的主人公形象,与现实世界有割裂感。同时,由于部分微短剧雷同性高、可替代性强,观众对于微短剧的付费意愿普遍较低。此外,高速、流水线式的剧本生产,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等问题频发。

  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文件,对微短剧内容进行规范与引导,尤其对“小程序剧”中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问题加以整治,并在此后不断以政策为引导,规范微短剧的发展。

  当前,微短剧创作呈现持续迭代更新态势,逐步迈向主流化、多元化。除了固有的娱乐属性,微短剧还被赋予了多重价值,形成了“微短剧+”模式,涌现出一批高质量作品——

  “微短剧+文旅”,催生新业态。202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创作并播出100部高质量文旅主题微短剧。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微短剧创作打开了思路,也通过微短剧这个载体,吸引更多观众实地探访,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一梦枕星河》以江苏苏州为背景,融入苏扇非遗传承和古城保护故事,展现了苏式人文生活的魅力。《那个重逢的夜晚》拍摄于福建平潭,独具特色的海岛风光和精美的视听语言引人入胜。《虎鹤双行》以“公路+科幻”为题材,深入挖掘展示古村落建筑群的地域文化特色,吸引观众深入自然,探访古村,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微短剧+政务”,拓宽新主体。政务新媒体借助微短剧,以接地气的方式快速传播社会热点、解读政策、普及科学知识,有效地提升了影响力。普法微短剧《石俊峰办案记》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贵州省检察院、遵义市检察机关等联合出品,通过检察题材故事传递法治正能量。今年4月,湖南交警发布的《重生之我在爽文短剧里当交警》和深圳卫健委发布的《穿越到霸总短剧里当护士》,以幽默诙谐的演绎,普及交通法规和医护知识,取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微短剧+AI”,借力新技术。AI技术在微短剧中的应用,是一次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传播力的尝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微短剧《中国神话》,美术、分镜、配音、配乐等均由AI完成,以新技术不断丰富人类对神话故事的想象。另一部微短剧《AI看典籍》同样借力AI,为典籍“活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相信微短剧在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断推动网络视听艺术向更高质量、更广阔领域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