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3月3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家乡的蒸肉

竹 心(美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3月30日   第 07 版)

  “银点和合翻玉屑,五味俱全共和调,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有此能多少。”诗中所描述的便是山西秀容美食蒸肉。山西忻州,古称秀容,建城于北魏年间。城如其名,山川秀丽,兼容并蓄。蒸肉几乎与古城的历史同步,历时千年,代代相承,流传至今,成为饮食文化里一道亮丽色彩。史料记载蒸肉初始为一道宫廷菜,后来才流入民间。蒸肉的食材普通,配方简单,却大张旗鼓耗时费力。大盆、大盘、大锅、大笼屉,一应俱全。一般一年中只在过年时做一次,隆重的仪式感,一层层、一步步无不渲染着浓郁的年味。

  蒸肉的原料简单,只有五花肉、土豆和淀粉,佐料主要是花椒、大料。最关键的一步是慢火熬制花椒大料水,一大把花椒和大料放在深口铁锅里,大火煮沸转中小火熬煮两个小时,浓郁的味道,满屋飘香。一大锅水最后熬成一小盆汤,色泽如浅淡的红茶。捞出花椒大料,晾凉备用。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切成约一寸长的细丝,用酱油和胡麻油腌制过夜。

  到了第二天,把捞出来的花椒大料再加一锅清水煮土豆,花椒大料的残余味道完全被土豆吸收。土豆擦丝、压扁、揉成泥状。把土豆泥、猪肉丝、盐、花椒大料水倒进一只大盆里,最后倒入大量胡麻油。一切就绪,爸爸撸起袖子,右手入盆,下手和馅。一边揉,一边往盆里倒淀粉。爸爸左翻右揉,前推后挤,直至原先“各自为政”松松散散的肉丝、土豆、淀粉、调料、水完全融合,抱团成一,且软硬适中。妈妈早已在旁边码好了一摞大盘子,爸爸用沾满油的手依次把盘子抹一遍,妈妈把调好的馅料放入一只只大盘里,压瓷实、抹平整,放进三四层的大笼屉,在大锅上大火蒸一个小时。出锅,晾凉,切成薄片配以豆芽、豆干、粉丝当凉菜吃。

  一年做一次的蒸肉是个稀罕物。蒸肉切片后,红色的肉丝点缀其间,色泽诱人。“蒸肉一蒸年将到,五味调和数蒸肉。”妈妈一边压平蒸肉的表面,一边念叨。耳濡目染,我从小便知道一做蒸肉就快过年了,但是却不知五味调和为何物。妈妈回答蒸肉不腻不肥,不软不硬,不上火不虚旺,味道温和,咸香醇厚,既可凉拌唇齿留香,又可热吃绵软润口。五味调和,恰恰好。

  何为五味调和?《周礼·天官》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可见古人对于味道皆以“和”为准。秀容古城的五味也以当地的土壤、气候、饮食为基础条件,衍生出一套适宜的养生之道。儿时一到夏季,总爱生病,母亲便说苦夏苦夏,要吃些带苦味的以毒攻毒。秋冬季节则多以咸香微辣为主,羊杂碎汤里红艳艳的辣椒,浓油赤酱的羊肉胡萝卜馅饺子,成为寒冷冬季的暖身食物。

  我在大约4岁的时候,吃了太多的红肠导致积食呕吐。至此以后不再吃红肠,甚至连猪肉也不碰了。有一年腊月,又要做蒸肉了,我说蒸肉里没有肉该多好啊!妈妈灵机一动第一次做了素蒸肉。素蒸肉的味道更是全凭佐料了,所以那年的花椒大料放得更多,熬得更久,味道也更浓郁。那一年,记忆里第一次大快朵颐,过足了瘾。

  以后的年夜饭里,素蒸肉堂而皇之地上了我们家的餐桌。一年又一年,爸妈做素蒸肉的厨艺日臻娴熟,有口皆碑。记得当年和丈夫谈恋爱时,他去我们家第一次吃到素蒸肉,便不住地赞叹原来素蒸肉也可以如此好吃!由此可见,只要有爱且愿意付出,素食也可以做出美味佳肴,粗茶淡饭亦能媲美大鱼大肉。

  那年冬季回国探亲,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蒸肉的餐馆小店。曾经的宫廷菜,上世纪的年夜饭,如今随处可见,随时可食,而且花样翻新,做工精细,色泽鲜亮,摆盘讲究。品一口,浓郁醇厚的味道不改,五味调和的精髓依旧。

  吃过蒸肉的儿子,从此也喜欢上了蒸肉。有一年过年,我凭着记忆,手忙脚乱做了一碟蒸肉,并且创新地用鸡肉丝代替猪肉丝。结果用刀一切就碎,难以成片。一口下去,又脆又干,粗糙如沙。妈妈在电话里说土豆要捣成泥状,淀粉须细腻无颗粒状。看着蒸肉,嚼之难咽,丢之不忍,想来想去,别出心裁地把一半蒸肉笼屉里蒸了,瞬即柔软绵润;另一半用油煎成金黄,外焦里软,满口生香。我自嘲这是改良版的蒸肉,形不似却神似,五味调和的蒸肉精髓尚在。

  到了第二年过年,决定再尝试一次蒸肉,而且要做儿时爸爸做过的素蒸肉。提前一天熬好花椒大料水,准备好没有颗粒、细腻如棉的淀粉。第二天煮好土豆,最后把土豆、淀粉和调料水、油、盐,搅拌均匀,又下手揉搓成绵软的一团。最后蒸好出锅,晾凉。屏住呼吸一刀下去,终于切成了片。虽然远不及妈妈切得那么薄,但总算有了蒸肉的模样。小心翼翼地码放在盘中,夹一片入口,熟悉的、浓郁的味道透过舌尖跨越时光,恍然回到儿时。爸妈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从久远的记忆深处飘来,暖了心扉,亮了夜空。

  “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有此能多少”的蒸肉,悠悠岁月里传承,大浪淘沙中沉淀。最后漂洋过海,改头换面落地北美,成为我家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形相似,神相近,味觉和乡思,亲情和故园,尽在一碟蒸肉里。而五味调和的精髓经过千年、跨越大海,也依旧凝聚于这一碟蒸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