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走进笔都文港

王 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2月22日   第 07 版)

  车入进贤县文港镇拱门,夜灯亮了,那一溜悬毛笔状灯具,扮靓了中国笔都文港的夜晚。

  第二天早起,我们到庭院溜达,闻到一阵浓浓的桂花香味。原来,大院靠大门处有一排七八棵桂花树,昨晚的一场秋雨,摇落树上的花瓣,洒落在人行道上。欣赏厚厚的一层花瓣,不觉想起两句古诗:“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文港是中国的毛笔之都。据称,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毛笔出自文港镇。文港镇文房四宝协会吴会长,首先带我们参观毛笔博物馆。这是一座以木质材料为主的博物馆,丰富的实物展览带我们穿越漫长的毛笔历史隧道。吴会长说,一支毛笔的制作则要经过择毫、切毫、束毫等120多道工序。《笔史》上说:“笔工最难,其择毫”。由于毫料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等区别,需要在水盆中,将已脱脂的毫料,用牛角梳反复梳洗,进一步整理分类。水盆工序中的拣毫工作,要求极为精细,需要逐根择选,分类,组合。制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剔除劣毫,进行“齐毫”,造型成笔头。水盆工序根据毫料不同,又分为羊毫水盆、兼毫水盆等。中国的工匠精神,在毛笔制作上有精细的体现。

  在文港主城区,徽派建筑与毛笔文化完美结合,塑造出文港超凡脱俗的文化气质。走进临街的一处制笔作坊,近20名员工中老中青都有,员工们认真做着自己的工序。我走到坐在最后、做着切毫活的白白净净的24岁“小老板”小徐身边,聊上几句,才得知,他中学毕业就从师学艺,后开了这家作坊。我问,你没有出去打工?他说,学祖传工艺,比出去打工踏实。

  我们接着走进一小里弄,参观第二家毛笔作坊,面积比刚参观过的第一家小得多,坐在门口做切毫工艺的年长者姓周,正是小徐拜师学艺过的周师傅。谈起小徐的出道,他微笑点头称赞。

  文港镇的家庭制笔小作坊成千上万。用文港孔副镇长的话来说:“这些小作坊不是纳税大户,但镇委镇政府乐意支持它们。结果是,镇上集体收入不多,却富了制笔老百姓”。

  文港人以工匠精神打造毛笔之乡的名片。制笔业是精细活儿,需要师徒方式的传承。文港孕育包括中国笔王周鹏程等在内的一批驰名中外的工匠和笔庄。

  文港人谈起“中国毛笔之乡”这张名片,总会流露出几分自豪。镇的主要街道两侧有标语“中国毛笔文化之乡,每一笔都精彩”,体现毛笔之乡名片的涵义。这张名片也助推其他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

  江西进贤县在宋代系属临川,是北宋文化名人晏殊故里。而今,一条晏殊大道穿越文港镇。

  文港人津津乐道“二晏”文化,即晏殊、晏几道,北宋初期两位父子词家。人们将父子俩和欧阳修、张先并称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

  文港地名,源自古代此地津渡门家港、文家港,后合二为一,得名文港。2018年,文港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小学生书画毛笔基地”称号;2021年5月,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港现在已成为一座商贸重镇,建有中国文房四宝交易市场、文化用品商城等。该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文化气息成就了文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