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发布——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怎样入脑入心

许 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07日   第 07 版)

  国产电影《棒!少年》在海外受到欢迎。
  出品方供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文化传播理念的创新发展,许多优秀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不仅在以票房为代表的即时影响力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在以精神文化价值为代表的长效影响力方面也发挥着持续而深远的作用。

  近期,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并实施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 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调研团队利用世界影视行业普遍认可、基于数百万用户观看、搜索和互动行为组成复合型指标的IMDbPro平台的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细致的挖掘、分析,将海外观众在近10年里关注、记忆的中国电影“打捞”上岸,发布了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排名前50的中国电影片单。其中既有主旋律电影,也有艺术电影,还有商业大片;既有经典之作,也有国内观众不太熟悉的作品,为当今中国电影高质量海外传播带来启示。

  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

  《报告》显示,长效影响力排名前50的榜单中,不少影片聚焦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例如影片《棒!少年》在IMDbPro平台上的数据非常亮眼。为什么这部2020年诞生的体育纪录片没有大投入、大明星,却能获得海外观众认可?事实上,很多中国观众并不知道中国也有这样的少年棒球队,不少人甚至觉得棒球运动是小众的,对其知之甚少。但这项运动在美国却十分普及,这部影片得到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宣推助力,让它走进了很多海外观众的视野。影片讲述少年们因棒球而重拾爱与尊严的故事,在师生关系表达、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等方面,与《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世界电影名作异曲同工,但其讲述的又是中国人自己的棒球故事——既是体育的故事,也是扶贫先扶志的故事。影片中的孩子们虽然最终比赛失利,却赢得全球观众的真诚喝彩。

  长效影响力显著的中国电影着重以剧情变化或者角色性格发展来推进故事。如中国功夫片、武侠片闻名世界,《卧虎藏龙》《英雄》《叶问》等拥有长效影响力的此类型影片比较顺利地打入海外市场,但持久打动人心、成为记忆锚点的并非“拳头”,而是快意恩仇、重义轻利的侠义精神。《报告》认为,从内容制作方面看,中国电影应在武侠片、功夫片等类型之外,积极创作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影片,努力提升叙事水准,使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路径由较为依赖动作等外在形式,转变为更看重共情共鸣等内在形式。

  积极回应海外关切

  《报告》显示,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排名前50的中国电影中,影视改编作品共计23部,占比高达46%,其中话剧改编作品2部,文学改编作品21部。这些电影的海外传播不仅得益于原作的过硬品质与改编的精妙,小说的海外传播佳绩也会反哺电影作品。例如电影《我叫刘跃进》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在海外,这篇小说的译本数量与评论数量在刘震云作品中名列前茅,不少国外读者认为其叙事方式很容易接受。在IMDbPro平台上,2008年面世的电影《我叫刘跃进》,从2012年5月至今热度值表现较好,这意味着近10年来一直有海外观众关注这部影片。近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势头正劲,“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业已“走出去”的文学等内容进行培育、衍生、开发,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

  这种“借力打力”不止表现在文艺门类之间的双向赋能,同样也有电影类型元素选择上的考量。《报告》显示,在国内类型电影创作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传记片应该成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在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前50名的中国电影中,《叶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包含传记因素的影片所反映的人物都是海外关注的对象。向世界弘扬中国咏春拳的叶问,作为李小龙的师父,是世界认知中国武术的代表性人物,影片《叶问》有力地激发了海外对中国武术的遐想。近10年来,不断有海外观众于IMDbPro平台对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相关素材进行搜索、浏览和互动。事实上,几十年来,海外不断有质疑雷锋这一人物是否真实存在的声音,而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恰恰不是以英模本身为主角做全景展现,而是以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无心之过又错比天大”的事件,引出乔安山对“别人不信,我不能不信!别人不学,我不能不学”信念的坚守,增进了海外对雷锋其人其事的了解。还有聚焦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后的《横空出世》、表现解放战争的《大决战3:平津战役》等,都对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影视化表现,受到海外观众的持续关注。

  《报告》认为,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电影作为广受各国人民喜爱的文艺形式,常被誉为国家名片、“铁盒子里的大使”。中国电影应当用文艺的形式对海外关注的人、事、物积极回应,这也是考验中国电影人能力、智慧与水平的关键所在。

  情绪表达凝练克制

  调研发现,一些以“甜”“虐”“燃”“爽”等情绪标签标榜的影片,尽管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较好表现,但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表现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上映后口碑与热度的断崖式下跌。而入选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前50名的中国电影,在情绪的表达方面大都凝练克制:《地久天长》沉稳舒缓地呈现两个家庭背负的重担与忍让之心;《卧虎藏龙》中李慕白的爱也是隐忍克制的,影片构筑的江湖中,更重要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深藏于心的人情世故。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认为,这些作品“包含着内容的充实与丰富,也包含着形式的鲜明与通达,二者通过整合形成内在的关联,从而以真实的生命表现引发接受者的感动”。

  滥用煽情、过度娱乐等必然会伤害角色性格的丰富度、细节的真实感以及叙事逻辑的合理性,在无形中形成对“真情”的稀释。感情的引发不仅与感觉相关,也取决于不同思想和价值判断的方式。环顾世界电影,《一次别离》《小鞋子》等影片无不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获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各国电影的做法、经验,也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带来启示。

  在衡量影视作品影响力的外部指标中,即时影响力反映的是该作品入耳、入眼的过程,长效影响力反映的则是入脑、入心的过程。中国电影不仅要“走出去”,还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与海外观众达到长久的心灵契合,带来深邃的思想启发,助力中国电影更好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