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2月25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向着此间的高峰

刘裕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25日   第 07 版)

  华西协和大学旧址

  沿着蜿蜒的绿道,我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身着白大褂、知性优雅的女士,手握试管,正在绘声绘色地对课题组研究生们讲解全生命周期龋病研究前沿的课程。她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实验操作平台,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仪器。

  她就是周学东,中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追逐梦想

  “19岁走进华西坝,入心入髓入命地爱她。”肺腑之言,激荡在周学东灿烂的笑容里。1910年,在老成都的南郊,诞生了华西协和大学,这片土地被人们称为“华西坝”。抗日战争时期,燕京、金陵等5所全国知名大学集聚华西坝,构建了辉煌的文化地标,成为中国学术人才的输出高地之一。

  1977年初春,周学东成为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的一名学生。周学东一踏进这里,就把生命的根须深深地扎在这里,到如今,已经有45个春秋。她珍惜在华西坝学习的一分一秒。当时学校宿舍每天晚上10点钟熄灯,早上6点半亮灯。为了争取更多的读书时间,她几乎每天早上5点就在校园路灯下晨读,“路灯下的读书女生”成为她的代号,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茅。

  按照当年哪来哪去的分配原则,周学东毕业后回到攀枝花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口腔科。她出生在成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洪流中,随父母去了攀枝花。

  毕业一年后,周学东突然接到电报,让到火车站接岳松龄老师。岳老师是中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华西口腔内科学主任。周学东没想到,岳老师专程来攀枝花见她,是动员和鼓励她报考龋病学专业研究生,成为他的学生,还把新版《医学微生物学》教材送给她。周学东心中掀起波澜:一位学术大师,为了学生如此尽心,这是何等惜才,何等信任!学东从此认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中国龋病学。

  周学东回到华西坝,考上了岳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主攻变异链球菌与龋病。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考取博士研究生,主攻牙菌斑生物膜与龋病,成为改革开放后华西口腔医院和中国龋病学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毕业后,周学东赴丹麦奥尔胡斯皇家牙学院留学。完成学业后,她谢绝学校的挽留,踏上回国的东方快车。周学东的心,已经插上了翅膀。她知道,世上最美的景,都不如回家的那段路。她只想尽快回到华西坝。

  放眼国际口腔医学领域,周学东看到了中国的差距,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周学东义无反顾,步履铿锵,一路求索,一路风景。

  一诺千金

  回到学校,周学东埋头从事龋病和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基础研究,潜心开展临床诊疗和教学工作。1992年,担任华西口腔医院副院长,1994年担任院长。她谨遵恩师教导,全身心奉献华西口腔,奉献中国龋病学事业,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

  都说周学东性格有魅力,言语风趣,乐观豁达,柔里藏刚,认准的事情就不会放弃。她觉得,做一名优秀的口腔医生更符合她的心愿;她知道,学术需要传承与创新,岳老师是中国龋病学的大师,传承好导师的学术思想是她的承诺,一诺重千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疾病防治体系,是周学东持续多年的研究课题,她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科学研究不能单打独斗,要靠团队,靠合力,她把培养人才看得很重。30多年来,周学东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实验室。从教授到在读学生,谈到周学东,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周老师每次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总是贯穿科学精神、医学人文等,讲科学家的担当,注重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理念和意识。

  遵循导师岳松龄现代龋病学的理论,周学东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创建以恢复口腔微生态为主的口腔疾病群体防治技术,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前移龋病防治,倡导以预防为主,早期防治,守护天然牙,尽可能延长牙齿使用寿命。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周学东带领团队逐一攻关。“握紧接力棒,甘当领跑者”,这是华西口腔科研团队对周学东异口同声的称赞。

  通过做根管治疗,把患牙保存下来,这是世界性研究课题。在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治疗标准,而中国却没有。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口腔医学界,也困扰着周学东,有时让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在多年的研究中,周学东带领团队发现,不同的人种牙齿的根管形态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根管治疗,必须有自己的标准!”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周学东响亮地提出,“要研究中国人的根管系统的特征,制定出我们自己的标准。”

  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对中国人根管系统解剖特征开展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中国人的根管治疗临床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让牙齿的临床治疗有了标准,结束了中国口腔医学界多年来照搬外国理论数据和各行其道的局面。

  紧接着,周学东又率先开创显微根管治疗和显微根管外科手术等临床新技术,带动全国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显著提高患牙保存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项研究成果,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主持的龋病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抢抓机遇

  2015年的一个秋日,金灿灿的银杏叶铺满了美丽的四川大学校园。世界最大的味觉研究中心——莫乃尔味觉中心主任参访川大,在口腔重点实验室做学术交流。

  远道而来的客人,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该中心在味觉嗅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周学东倾耳细听,认真记录,随后提问道:“口腔微生物长期与人体共存,对味觉和嗅觉有着重要的影响,你们为什么不研究口腔微生物对味觉嗅觉的影响呢?”这位主任眼睛一亮,说:“我们没有想到微生物影响味觉嗅觉,这一定是非常好的研究思路!我们可以联合开展这个新领域的研究吗?”

  与国际接轨,这可是难得的机遇,会场响起一阵掌声。科学无国界,在世界学科领域抢占机遇,是周学东早就有的雄心。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口腔微生物是国际前沿学科,并长期从事研究,若能有机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岂不是如虎添翼?

  周学东当场答应下来。机不可失,马上派人出去。周学东和团队成员多年形成一个共识,课题组的所有科研提成奖、科研奖励、稿费等全部集中起来,专门用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出国深造或参加会议。已经有两名学生使用了这笔钱。周学东再次启用这笔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博士生郑欣,他很有研究潜力,是周学东较早带进这个研究项目的学生。

  郑欣去了美国莫乃尔味觉研究中心,两年以后,载誉归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在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如今,这项研究在中美两家的合作中不断推出成果,莫乃尔中心主任十分感谢周学东,佩服周学东,因为她,人类味觉研究开辟了微生物学新领域。

  最让莫乃尔中心主任欣赏的,是周学东科学思路清晰,眼光敏锐,言语有底气。

  实验室程磊教授告诉我:“我读周老师的博士的时候,周老师对我说,大洋彼岸,正在悄然推进人类微生物研究计划,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疾病研究,目前在全世界还是一个空白,谁去填补?当然应该是我们华西口腔人!这时,国家留学基金委开启了一个资助高水平的留学项目,周老师抓住机遇,把我送出国深造。我去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导师是国际牙科研究会的主席,在龋病研究领域是一个国际顶级的专家。2010年,我毕业回来留校了。周老师督促我,趁着年轻,你要绷紧学术研究这根弦。我们团队与美国合作研究的新领域,是牙科智能材料与微生物研究,你应该去攻关。于是,我又去美国做了两年博士后,在美国导师和周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我的学术进步很大,两次获得国际口腔医学的威廉盖茨奖。”

  金色桥梁

  华西口腔医学,一路领先中国业界,连续20多年位列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口腔医学第一。2007年,科技部批准华西口腔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口腔医学学科建设上新的里程碑。

  在口腔重点实验室的学习室,我见到两本英文杂志,翻译成中文叫《国际口腔科学》和《骨研究》,这是中国通向世界口腔医学的一座金色桥梁,由周学东带领团队辛勤搭建。我细看目录,投稿人都是国内外学界专家,不乏名声赫赫的大科学家,三分之二的文章来自国外。

  此时,周学东想得更加深远:国家重点室应当成为国际口腔医学研究和交流的高端平台。然而,要发出中国声音,必须要有一个载体,需要办一本国际性的英文期刊。周学东向同事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很赞同。

  办杂志很不容易。周学东把起步当冲刺,经过一年多努力,2009年刊号终于办下来,大家高兴,如今的华西口腔有英文杂志了!周学东又说:“有英文杂志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被国际认可,要进入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否则,世界前沿的研究成果、优秀文章不会投给咱们。”有人疑惑:“可全世界每年有几千本期刊想进SCI圈,竞争太激烈。”

  周学东淡淡地笑笑,说:“在国外,像华西这么大的口腔医院基本没有,几乎都是私人开业,投稿的口腔专业人员有限,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比如,从基础医学、干细胞、材料学等入手组稿,吸引大家广泛涉猎口腔医学,办成综合性期刊,这样做,就能提高多学科领域科学家们的投稿积极性,大大提升杂志的影响力。”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国际口腔科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本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

  为了加强口腔医学与骨医学的交叉研究,华西口腔又获批主办《骨研究》。按照先前的工作思路,编辑部提交了《骨研究》进入SCI的申请。通常情况下,要等好多年才有回复,没想到,半年后突然收到邮件,预约5天后在SCI总部面谈。周学东十分惊喜,带领团队赶到美国费城总部,汇报了30来分钟。总部同意接收《骨研究》杂志进入国际科学引文索引。团队成员欢呼雀跃。

  2017年9月25日,在北京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全国有20本英文科技期刊杂志代表亮相,华西口腔有两本英文期刊双双入选,彰显了华西口腔领跑国际口腔医学、骨学研究的科研地位,凸显了编辑团队的办刊水平和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如今,这两本全英文学术期刊双双获得中国期刊国际提升计划,成为中国品牌的世界顶级期刊。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能不能看牙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周学东敏锐地提出,充分发挥团队长期从事口腔微生物研究成果的优势,尽快制定出阻断新冠病毒经口腔传播的指南,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周学东带领团队科学有序地应战。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项目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人头。周学东一头扎进实验室,查阅资料,分析实验数据。冲刺一个多月,终于率先研制出口腔防控的国际标准。文章发表在华西口腔的英文杂志,成为全球有价值的阻断新冠病毒经口腔传播的防控文章,为全球口腔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文章一问世,旋即成热搜,读者遍布200多个国家,受到世界牙医学界关注。国际牙科研究会副主席、秘书长克里斯托夫博士多次来函高度评价,向全球推荐;国家牙医师学院十三区主席、马来西亚侯锦春博士倍加赞赏,推荐该文为东盟的国家和地区的口腔防控指南;2020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冠期间口腔健康维护临时指南,将该文纳入防护策略。

  在华西口腔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看到周学东教授对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口腔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中午,周学东请我吃华西口腔医院的盒饭,她吃得津津有味。此刻的情景,很难与她的身份联系起来:四川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牙医师学院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冬已尽,春可期,不撸起袖子加油干,真对不起这身白大褂。”说着,周学东爽朗地笑起来。

  周学东攀登的脚步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