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陶都江苏省宜兴丁蜀镇的古南街依山傍水,不是一般的山和水。先说那山,坐落于古南街的东侧,不高也不大,像是平地上孤零零长出的一朵蘑菇,因方圆十余里仅此一山,故称独山。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十多次来宜兴游历访友,某日,他来到丁山一带游玩,见一山兀立,遂问其名,陪同的朋友答曰“独山”,东坡觉得这山很像他家乡的眉山,随口叹道:“此山似蜀。”人们因此把这“独山”改成了“蜀山”。那水也不一般,古南街西侧逶迤着一条南北向河流,叫蠡河,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后,曾与西施在此泛舟。可见,这条河是从历史深处缓缓地流淌出来的,那水无时不在泛着被历史打磨的光泽。
其实,古南街的名头主要来自紫砂。这里曾是宜兴陶瓷制作的发祥之地,也堪称紫砂文化的金粉之家。家家捶泥,户户制陶。明清以来,这里集聚过最多的紫砂艺人,走出了最多的紫砂大师,如今保留下来的近现代众多紫砂名人故居、店面、作坊和老字号店铺等,为人们认识紫砂、研究紫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场景和载体,说这里连铺在地上的青石板都散发着艺术气质当不为过。
古南街虽没有借一山一水扬名,但靠这一山一水发迹倒是不错。紫砂泥坯成型之后均需烧制,而烧制就需要窑。蜀山那缓缓向上的山坡很适合建窑,据考证,蜀山龙窑依山而建先后达数十条之多,是明代以降宜兴紫砂陶、均陶及其日用陶生产的主要窑场。2005年,对蜀山窑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表明,这里出土的从晚明至清末的大量紫砂、均陶器件及窑具标本,其形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的紫砂制品风格一致,这充分证明了蜀山窑是紫砂生产的源头。蠡河也对古南街陶瓷业发展有很大帮衬。蠡河通太湖,南可抵杭州,东可达无锡、苏州、上海,北可去京华,这无形中成了紫砂走向外界的一条条路线图。门前家后即码头,那一船船上上下下的原料和成品,还有那乘船而来又坐船而去的客商,给古南街带来多少生产和生意上的便捷与利好啊!古南街倒影在蠡河里,蠡河给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蜀山旧有东坡院,一带居民浅濑边。白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清代词人陈维崧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古南街热闹繁华的景象。
我去过古南街多次,每次去都会流连忘返,一条千米长街,常常一逛就是一两个小时。我喜欢踽踽独行在那幽深而逼仄的街巷,看那长条木板拼门、那雕花短木方格窗、那斑驳的墙壁和在瓦楞间长出的青草,心想那里面该藏着多少故事呢。
一代“壶宗”顾景舟的故居位于古南街中段,走进这间木质小楼,大师当年用来制作紫砂壶的台子、工具历历在目,那挂在床头上已经发黑的蚊帐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件艺术品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美字,可形成这件艺术品的过程却是一个苦字。据说,顾景舟并非出生在古南街,他是为了做壶才搬到古南街的,可在高手林立的古南街,要让自己手里的东西放出光彩,吃得苦中苦是必须的。那时没有电灯,黑夜里顾景舟守着一盏煤油灯拍泥做壶、读书求道,经年累月之下,煤油燃烧散发出来的黑烟,竟把一袭白色的蚊帐都熏黑了,那清苦和辛苦大概那蚊帐最是理解了。煤油孤灯虽没有蠡河桨声作陪,却也照亮了他的艺术人生。
古南街上还有紫砂界七大老艺人之一吴云根故居、当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旧居等。有位也姓顾的老先生虽没名气,却也在古南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此人叫顾时和,上世纪30年代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古南街创办了民乐书局,经营教育、医学、工艺等书籍及文房四宝。由于民乐书局是当时古南街唯一的文化场所,就成了古南街乃至整个蜀山地区百姓文化生活的集聚之地,成了紫砂大咖们交流切磋技艺的地方。顾时和秉持的“责任持家、诚信经营、济人之困、和气至祥”理念,曾深受街坊好评。
顾时和的后人为传承他的精神,也为传播紫砂文化,在丁山陶瓷城创办了一家阳光书店,主营陶瓷方面的书籍,并出资修缮了古南街民乐书局旧址,这为古南街又增添了一道色彩。
蜀山苍翠,蠡河奔流。我行走于古南街上,看那沧桑与繁华,似乎触摸到了古南街那不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