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患者是医生的“神助攻”(平行病历)

李雪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07日   第 09 版)

  初次接诊小刘,第一印象这是一位被父母宠坏的大男孩儿,虽然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却还是一副不成熟的样子。咳嗽了半年多,一直自己扛着,自我判断就是抽烟闹的,心想着如果能把烟戒了,也就不咳嗽了,但迟迟没有落实过。

  5年前,在单位组织体检时,检查出血糖升高,但小刘也从未关注过,既不控制饮食,也不监测血糖,更别提吃药打针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死都不怕”。

  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咯出了鲜血,他也不会到医院来看病。这次咯血虽说小刘给吓了一跳,但也只是吓了一时,到医院用上止血药,再加上好好休息了几天之后,小刘没再咯过鲜血。很快,他又恢复了之前“啥也不服”的状态。

  痰检结果出来了。医生在小刘的痰中查到了结核菌,并诊断为肺结核。作为肺结核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治疗尤为重要。医生、护士、营养师,轮番上阵,每天跟他讲控制饮食、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小刘每次都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血糖也是持续飙高。

  为了能让他更好地配合治疗,我跟小刘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意外发现,小刘之所以不配合治疗,是因为他内心认定了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所以才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在这之后的每次查房中,我都会特意给他讲一些结核病相关的知识、出院后应该注意的问题、糖尿病的危害,还会说一些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慢慢地,小刘开始认识到结核病并没有那么可怕,是可以医治的病,只要好好配合,就一定能治好。他的情绪慢慢好转,还带动同病房的病友们一起努力适应糖尿病配餐。通过半个月的治疗,小刘的脸色逐渐红润起来,人也精神了不少。

  出院后,小刘到门诊来找我复诊,每次都会说:“我现在很好,都在按时吃药。”但3个月后,痰结核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显示他是耐药肺结核。我把这个不太好的消息告诉了他,小刘很平静地问:“耐药结核能治吗?如果吃药能治好,那就麻烦李医生您给我开药吧。”

  之后我将小刘的治疗方案调整为耐药方案。3个月后,小刘又来到了我的门诊。通过复查胸部CT结果显示,肺部病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之前增多了。这让我很是困惑,于是再次安排他住院检查。

  二次住院后的小刘,每天闷闷不乐,服用结核药后会主诉有明显的胃部不适,进食量也在减少。我敏锐地感觉到他好像有很多心事,再一次与他进行了沟通。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承包了大棚种植蔬菜和水果,每天早出晚归,对他很少关心;在小刘生病后,父母对他却是冷言冷语,骂他没用,甚至说过他是废物……因此,小刘很是自卑,他觉得自己真的是治不好病的废物。

  和小刘深聊过以后,我思考了许久。决定给刘爸爸打个电话,请他到医院来一趟。我把小刘的担心和失望告诉了他的父亲,并跟他讲解了结核病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小刘的父亲听后先是沉默了一下,随后表示以后会好好照顾儿子,陪他度过这难熬的一段时间。

  在医务人员诊治患者的过程中,治疗通常是我们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以为药到就能病除。但是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很多时候,药用了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可能是因为忽视了患者这一主体因素的存在。

  医生通常把疾病作为自己的敌人,但在攻击敌人的过程中,患者是我们的“神助攻”。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对诊治相关问题的理解、对诊治过程中困难的克服,这些都对整个疾病的治疗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以说,治“病”,实际上是治“人”。要对患者帮助、安慰、陪伴和沟通,达到与患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最终战胜疾病,取得治疗的胜利。

  (作者为北京胸科医院结核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