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旅游新意迭出

本报记者 赵 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2月02日   第 12 版)

  游客在江西省南昌市的艾溪湖湿地公园露营休憩。
  新华社记者 万 象摄

  游客在海南省海口市的海口湾海面上驾驶皮划艇,欣赏落日余晖。
  王程龙摄(人民图片)

  游客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边走边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陈晓根摄(人民图片)

  游客在江苏省常熟市尚湖景区乘坐竹筏观赏水上森林。
  阙明芬摄(人民图片)

  日前,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等主办的“202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展示城市旅游的最新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业界代表以“旅游城市·城市旅游”为主题,研讨城市旅游加快复苏和高质量发展。

  亮点频现

  城市是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也是最集中的旅游创业创新空间,对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论坛上发布了2022城市旅游优秀案例,不断创新的城市旅游总会让游客欣喜连连。

  依托徽州文化,安徽省黄山市推出农事体验、民俗探秘等特色研学旅行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安江畔,演艺、美食、文创一应俱全。西递宏村、黄山汤口、屯溪老街,一批民宿集群,一边展示徽式烟火小生活,一边撬动黄山蓬勃“大旅游”。

  甘肃省敦煌市开发研学新时尚,将敦煌文化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研学项目,九色鹿星空、阳关壮别、汉简学堂,彰显文化和旅游的完美契合,让悠久的敦煌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天亮看美景,天黑享生活”,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青葱书屋、露营市集、画舫夜游等特色文化项目,打造商业联盟和智慧建设云经济模式,唱响“北湖不夜天”城市新品牌。

  海南省海口市推出尾箱集市、行浸式户外实景演出,丰富了夜间消费业态,并在各区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当文旅范儿遇上璀璨灯火,市民游客体验更丰富,海口的夜经济活力更强劲。

  广东省茂名市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挖渠引水、植树造林,结合矿区原有设施,开发出集工业特色、山水园林、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露天矿生态公园,为茂名城市复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助力城市旅游。浙江省杭州市聚焦文旅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深化“多游一小时”便民服务,打造数字人民币“文旅惠民卡”,为市民游客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新体验。

  游客满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论坛上发布的《全国游客满意度报告(2012-2022)》指出,过去十年,全国游客综合满意度指数在波动发展中明显提升。2012-2021年,城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景点细分满意度指数不断提升。2021年各细分指标均达到满意水平。2022年以来,游客对交通、餐饮等方面的满意度首次超过景区景点。

  人民旅游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诞生了一批游客满意度评价稳居全国前列的魅力城市。游客满意度排名位居前列的重庆、杭州、青岛、苏州、厦门、北京、无锡、成都、南京、黄山、上海、济南、西安、宁波、烟台、沈阳、广州、天津、洛阳和郑州入选“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旅游城市名单。

  近几年,旅游业加快了创新求存和迭代升级的步伐。跟团旅游在线路创新、内容定制、精益服务方面锐意创新。中旅旅行的“故宫以东,一见如故”、春秋旅游的“微旅游”等城市创意新线路不断涌现,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和获得感。旅行服务商依托酒店、用车、购物、服务人员等硬件配置和服务升级保障游客安心出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城市群是旅游发展实力最强的区域,也是游客幸福感较高的区域。重庆以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阵地,打造夜经济产品体系,丰富市民游客的休闲生活。杭州“民呼我为”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友好的游览服务,建设老百姓身边的杭州书房。

  文旅融合

  近十年来,各地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发展道路正在逐步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城市旅游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精彩不断。北京CBD、上海浦东、深圳前海、广州塔、成都春熙路、珠海横琴等现代化建筑空间,北京国家大剧院、厦门爱歌室内合唱团、广州图书馆等文化空间和艺术创新,上海的“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游”、无锡的“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北京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南京的熙南里和《南京喜事》等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都已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旅游是生活方式,是小康社会的刚性需求,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公共文化和商业体系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城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现代化商业接待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吸引游客到访的关键要素。

  依托城市空间的内容创造,已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动能。上海以艺术赋能工业遗存,将黄浦江畔的杨浦滨江段打造为“工业文化之旅,滨江遗存蝶变”主题旅游线路。重庆将休闲旅游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让渝中半岛的十八梯老街区成为市民游客的休闲新空间和旅游体验新场景。在这里,人们看见了文化的遗产,也看到了城市的未来。

  戴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全面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从风景到场景需要新探索,从旅游城市转向城市旅游需要新思维,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旅游发展理论和政策体系,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表示,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要打造一批旅游休闲城市,深度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走中国式旅游休闲城市之路,要立足中国大地、取中国文化之精华,体现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守正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