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外媒看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先全球

█ 受访专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周晋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14日   第 10 版)

  两年来,作为重庆广阳岛上的生态修复设计师,高少雄见证了广阳岛从房产开发热土到生态修复、动植物回归的绿色转变过程。图为高少雄在广阳岛拍摄的黑领椋鸟。
  新华社发

  美国“新安全通讯”博客网站近日发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学者杰西·罗登比克的文章,题为《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开展了最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计划之一。中国在2020年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并在2020年和2021年通过了长江保护法和湿地保护法。此外,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全面禁止围填海,目的是保护候鸟栖息地。中国推进生态保护计划和法律的规模和速度令人瞩目。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政府表示,将寻求高科技方案来解决环境挑战,并利用大数据、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来应对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中国新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承诺,将“系统部署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以解决广泛的环境问题,加强气候变暖对中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与评估,并监测新的污染源、有害化学物质和耐药细菌。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处于全球领先位置的国家。中国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局限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栖地多样性、濒危物种名录和保护地保护等相对狭义的范畴。中国创新生态保护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式,以切合中国国情的多样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方面,中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近年来,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同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另一方面,中国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加快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同时,中国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多方面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此外,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国际化公益组织作用,积极探索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色方式。其一,绿发会构建了基于社区和公众参与的“中华保护地”自然保护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建立了190个中华保护地,建立以濒危物种保护和栖息地保护为重点,横向、动态、及时有效的社区人民保护体系,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保护。这项工作曾被生物多样性公约前秘书长誉为“人民的创新,世界的保护”新模式。其二,中国创新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自然保护贯穿到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之中,如在农田、果园、工业园区等“邻里”区域,采取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三,中国不断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社会组织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预防性与恢复性功能。其四,发扬竜山、“一丘一凼”等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和生活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护森林、敬畏自然的观念发扬光大。其五,提倡人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如通过倡导外卖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减少粮食浪费等与公众生活相关的方式,减少森林砍伐、塑料污染、碳排放,行之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这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经验,多次在联合国湿地公约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等多边平台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对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

  放眼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丧失是世界性环境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2019年以来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也是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中国将继续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南合作”等方式,增进国际多边主义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本报记者  高  乔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