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不仅是候鸟天堂和鱼、虾、蟹、贝类重要的产卵场和增殖地,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乐园”,更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在岛屿漫长的海岸线上,蓝天碧水交界处,红树林浴海而生,在海与陆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放眼望去,绵延的红树林拱卫着湛江雷州半岛。退潮后的滩涂,不时可见招潮蟹进进出出,外出觅食的鹭鸟在蜿蜒的红树林树冠上盘旋。海从城中过,红树林起起伏伏,犹如一条“翡翠项链”装饰着雷州半岛的这片海。
一路粤西行走,从湛江麻章到茂名水东湾,从阳江海陵岛到江门镇海湾,从中山翠亨区到深圳西湾,一个个红树林湿地公园环绕,这样让人心驰神往的场景点缀在广东4000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上……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统筹推进红树林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开发,打造红树林生态建设新名片。根据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编制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广东到2025年要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为此,广东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创建5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发挥红树林经济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让红树林成为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金树林”。广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绿色产业发展等内容,充分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红树林及其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广东样板”。
目前,广东已先行下达省级财政资金1.3亿元支持江门台山镇海湾、雷州东海岸率先开展首批示范区建设,组织起草《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绵延的红树林拱卫着广东沿海城市,探索“落地成林”之路任重道远。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围海养殖、开垦和高强度的人为开发,同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广东红树林的适宜生境大幅缩减。目前宜林空间以养殖塘为主,因此退塘还林成为红树林营造任务的重点。为此,湛江凝心聚力打造红树林之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在湛江开展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项目,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经实地调查,选取湛江东海岛西部养殖塘作为示范基地,通过在养殖塘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达到修复红树林的目的。同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品质,实现互惠互利。
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退塘还湿还林的目标。试验区总面积为366.10亩,红树林群落总面积为222.97亩,其中包括白骨壤、红海榄、桐花、秋茄、木榄等红树树种,实现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经验借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沿海城市致力于“红树林之城”建设,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红树林,推动可持续发展,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广东范本,让“红树林之城”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