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海南

建“南繁硅谷” 强“种业芯片”(新气象 新作为)

本报记者 赵 鹏 曹文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08日   第 10 版)

  南繁基地试验示范点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郭 程摄

  7月4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农机手在收割水稻。
  新华社记者 胡智轩摄

  科研人员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因良好的光热条件,海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成为了全国育种圣地。有数据统计,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过700家“育、繁、推”相关单位上万名科技人员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繁育,占到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命脉。近年来,海南发挥自然区位优势,立足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打造“南繁硅谷”,以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为核心,着力开展制度创新、完善配套、资源汇聚,一步一步蹚出一条种业发展新路。

  

  告别“单打独斗”

  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子实验室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国际最先进的测序仪、质谱仪等科研仪器运转有序,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查记数据。“以前南繁没有科研平台,基础的研究都要赶回原省份单位去做。现在实验室四季空调恒温、高端设备齐全,科研人不仅少了劳心奔波,还多了交流合作。”“老南繁人”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高级实验师赵显锋感慨道。

  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入口,一张老照片格外醒目:科研人员们躬身、弯腰,小心翼翼背着一大麻袋,汗流浃背地踏上返程之路。

  “全国各地科研人员汇聚于此,使南繁基地成为农业科技、生产与经营的大型信息资源库。但从前各科研单位‘单打独斗’,没有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致使这个资源库从未打通。”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说,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用地紧张,也难以形成“南繁产业”。

  去年5月,海南省委以“打一场科技翻身仗”的决心,牵头各方、加紧布局,正式成立了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作为南繁科技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室剑指种子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打造种业领域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建设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10个公共性、开放性科研平台,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进驻40个团队、750名科研人员,研究生1158名、博士后56名;引入中科院、农科院、中种集团、先正达等一批“国字号”的20家涉农高校、科研机构、种企等汇聚作为理事单位。

  实验室成立一年,海南省科技厅便拨付专项资金配备了2762台(套)科研仪器设备。“硬件”条件得到改善,“软件”能力如何呢?

  2021年11月29日,一场特殊的“现场比武”在崖州湾科技城进行。“比武”内容:重点围绕种子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9个研究方向下的79个重大攻关项目,公开张榜。“比武”方式:邀请高手,崖州“论剑”——揭榜团队项目责任人必须现场签署“军令状”。“比武”奖励:按照“人员投入”、“经费投入”和“实现路径”进行3种方案奖励。

  夏勉介绍,实验室今年发布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征集令后,国内外科研团队提交了109个揭榜申请,30%的申请者为顶尖实验室团队人员,其中还有一批院士团队。实验室签约启动9个研究方向76个种业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去年的资助总金额超过7000万元。先期开展的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抗草地贪夜蛾、耐除草剂玉米研究等已取得初步成果。

  保障用地需求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对此深有体会。“40多年前,石家庄到海南的交通极为不便。坐火车、坐轮渡、坐汽车,赶路就要花半个月。”赵国忠说,在三亚南滨农场,科研人员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房,睡的是椰子树枝搭的床。蚊帐上挂着盆接雨,蚊帐下撒硫黄防蛇。居住地离试验田远,中午就在田里啃凉馒头就咸菜。经费紧张,没钱请工人,所有农活都自己干,身上被作物划出一道道血痕,冲凉时犹如往伤口上撒盐……

  对南繁人来说,更为棘手的是无地可用。随着海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科研用地和配套服务区用地这“两块地”日益紧张。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2015-2025年)》(下称《南繁规划》)出台,《南繁规划》划定了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全部上图入库,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予以重点保护,实行用途管制,并对新基地和老基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用地提出了相关要求。这样,“两块地”算是稳住了。

  2018年以来,《南繁规划》实施加快,目前重点项目建设都超过序时进度,建设任务已经完成超过80%。新建或改造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24.26万亩,覆盖90.5%的南繁保护区;南繁水利工程完成灌溉面积20.41万亩,基本解决南繁基地现有渠道输水能力不足、年久失修、灌溉保证率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南繁基地建设管理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科研条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自2002年从事育种以来,山东省桓台县新星农作物研究所所长巩润梅到南繁已有20个年头。“现在不仅科研用地稳定,还有了配套设施,再也不用在农户家里过‘睡床板、住草房、没锅没灶’的日子了。”回想早年间科研用地缺乏保障、居无定所的窘境,眼下这10亩稳定的育种田让她倍感珍惜。

  如今,科研人员即便不到基地,也能照常开展工作,这得益于基地提供的代管服务。“光明种业、上海农科院生物所等单位均由我们基地代为管理,双方可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收种、晾晒、选种、收储等工作。”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管理负责人楼飞说。

  “三亚市落根洋新建核心区配套服务区已经投用;陵水配套服务区一期生活楼已具备‘拎包入住’条件;乐东配套服务区1.6万平方米住宅(公寓)基本具备使用条件;生物育种专区综合服务区3栋科研生产生活楼已经完工。”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郭涛告诉记者,目前南繁配套服务区已基本建成,全部投用后将进一步满足南繁科研单位生活、生产和科研需求。

  护航知识产权

  侵权问题曾一度困扰南繁。过去,各家科研机构的实验田相互毗邻,授粉时节种业权属之争便屡屡发生。而对当地管理者来说,更难的还是如何判定“到底是不是侵权”。

  为构建良好的种业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集群,探索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去年3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共建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崖州湾分子检测实验室”正式揭牌。

  “我们实验室引进了‘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法’,相当于给每一粒种子发放了一张‘身份证’。”科技城管理局自贸港创新合作处(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人陈浩介绍,通过引入科技发展中心与江汉大学共同发明的MNP标记技术,崖州湾分子检测实验室建起了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DNA指纹信息数据库,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核心数据支撑。截至2022年3月,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已累计完成多家种业主体的17种作物、200余份授权品种及中间材料的实物与信息存证入库服务和4562份水稻授权品种信息存证入库工作。

  去年5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新品种“丹霞红”梨以2200万元在三亚率先实现成果转化。“‘丹霞红’梨品种获得了我们提供的DNA身份信息第三方存证服务,是实验室技术支持下完成的首单植物新品种权交易。”陈浩说,之所以选择在崖州湾科技城交易,除了实验室先进的分子检测技术,还因为这里配有植物新品种协助审查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确权交换中心,能够为种子实验室科研团队确权维权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海南自贸港建设为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建设知识产权特区要充分发挥自贸港制度优势,在法律制度、措施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对标国际标准。同时要高度重视司法裁判时的利益平衡,妥善处理探索先试时的社会风险管理。”海南省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有关负责人说。

  “不仅要让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通过平台实现产研对接。”陈浩告诉记者,去年8月26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成立,目前展示的知识产权信息已有24578项,涵盖知识产权全类型,经权利人同意作为交易供应信息进行挂牌展示的知识产权共计249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