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经典咏流传》:

和诗以歌,唱响大美中华

王宏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5日   第 07 版)

  《经典咏流传》剧照
  出品方供图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拓展了广阔天地和无限可能。在这场澎湃的“国潮”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咏流传》等文化音乐节目表现亮眼,在推动经典诗词大众化、现代音乐经典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重温千年前的诗乐和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千多年前,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一曲笛声唤起思乡之情,提笔写下这首《春夜洛城闻笛》。以诗应曲,以柳寄情,从此千古传唱、弦诵不绝。2022年4月,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舞台上,邓小岚女士与她创立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共同唱响这首经典,并迅速登上热搜,引得无数网友“破防”。

  好的音乐不仅打动耳朵,更直抵心灵。邓小岚18年坚守音乐课堂、点亮山村孩子梦想的精神,于我心有戚戚。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音乐对人的美育价值和塑造能力。舞台上,孩子们身上散发的自信和眼神中闪耀的光芒,既源于经典穿越时空的吸引力、创造力,也得益于音乐带给人的生命力、感染力。

  这不是《经典咏流传》第一次“破圈”。从第一季至今,这个舞台上诞生了《苔》《少年中国说》《岳阳楼记》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曲目,第五季节目中的《忆江南》《节气歌》《风》等歌曲也受到好评。这些歌曲将历史纵深与厚重文化纳入胸怀,以音乐唤醒诗词,用歌声致敬经典,促进了古典诗词文化的全民传播,既咏唱经典,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经典音乐作品。节目所取得的热烈反响,不仅源于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更体现出古典诗词与民族音乐内在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词在诞生伊始,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诗经》300余篇中,几乎均可和乐歌唱。这种“和诗以歌”的形式,从源头奠定了诗词所蕴含的韵律美、声调美、节奏美等基本特征,使得诗词与音乐成为天然的“搭档”。因此,与其说《经典咏流传》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毋宁说,它是在追寻并努力重现千百年前音乐与诗词如同高山流水一般的“相遇”。

  千百年后,当言简意丰的古典诗词与千变万化的现代音乐再次相逢,不仅有效放大了诗词所承载的情感张力,更显著提升了音乐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可以展现“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自信豪迈,亦可表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淡然……或浅吟低唱,或引吭高歌,音乐一起,便将观众带入历史的长河,沉浸于诗人的情感世界,生出许多共情与和鸣。

  诠释经典背后的民族精神

  “和诗以歌”,不是简单地为诗词谱上曲,也不是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进行生硬地嫁接,更无意从考据的角度为每一首诗复原对应的古曲。回溯节目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首经典歌曲都是以背景解析为开端,以当代价值为落脚。经典传唱人着力探寻的,是诗词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从思乡愁绪到生命喟叹,从人民情怀到万里江山,经由音乐助力,其中的情感、价值观得以自然抒发,给人带来温暖和鼓舞,彰显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本季《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来自祖国东南西北边境的4位移民管理警察唱响毛泽东同志经典诗词《菩萨蛮·大柏地》。4位国门警花飒爽的英姿、嘹亮的歌声、动情的讲述,深深震撼和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我出生、成长在西部边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沿着祖国的边防线和海防线,每年为基层战友送上100多场慰问演出。我常常想,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极端苦寒的环境中坚守,又是什么引领着我坚持为他们歌唱?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提供了答案——“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满腔热爱激励着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大美河山中激发起万丈豪情。

  这是经典的魅力,也是艺术的力量。它们引导着我们跃入历史和生命的纵深之中,感悟先哲智慧,探寻英雄足迹,传承民族精神,走向美好未来。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这一季《经典咏流传》以“大美中华”为主题,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展现自然山河之美,领悟历史文化之美,感受中华精神之美。期待更多的文艺创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入这张“大美中华”画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奔涌向前。

  (作者系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