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拥抱数字化潮流,讲好文物故事(文化只眼)

贾 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18日   第 07 版)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如今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开放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手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跃然于“大屏”“小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自2020年起,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借助新媒体数字手段,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新桥梁。如在《12K微距看国宝》节目中,利用超高清技术近距离展示文物细节,讲述细微之处不为人知的国宝故事。在前不久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中,双方再次合作,在技术和策划上创新,一方面面向公众近距离直播考古挖掘现场,另一方面多维度呈现文物发掘过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在直播间加强互动营造“沉浸感”,并请专家随时进行专业讲解补充,趣味性与专业性的强强联合丰富了用户的观看体验。同步发布的系列短视频《文物初醒瞬间》,带领观众30秒速览古老文物的“面世”瞬间。优秀传统文化与硬核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新媒体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打造出一场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视觉盛宴,使文物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屏幕中“活起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河南博物院联合人民日报合作推出的创意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赢得了高达1.1亿次的视频全平台曝光量。古代乐器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让观众通过历史与艺术的对话产生共鸣。虎年春晚的火爆作品《只此青绿》,将静止的《千里江山图》转变成一场诗意震撼的舞蹈盛宴,悠远绵长的中国传统绘画被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在网络上以短视频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出圈”,就在于借助博物馆得天独厚的内容优势,将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新的形式重新整合。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文物被赋予更多现代趣味,博物馆的文化辐射范围得以扩大,内涵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在国内外观众心中,从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美美与共”。

  新媒体不仅可以穿越时间的阻隔,还可以打破空间的距离。7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外33家博物馆发起“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10位中国博物馆馆长携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并与各国博物馆一起通过珍藏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活动以直播作为开端,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等形式,将甄选的藏品高清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利用动画特效阐释藏品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众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珍藏”小程序,实现“全球遨游”的文化体验。博物馆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风貌、发出中国声音的一扇窗口,正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全球观众共享中华文明之美。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拥抱新技术、新潮流,方能历久弥新。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使博物馆的信息传达摆脱了时空的桎梏,插上了文化传播的“翅膀”。利用新媒体讲故事、传文化,是博物馆拥抱数字化潮流的必经之路,更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之道。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