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经过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中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被视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对它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是我们这个时代历史担当的缩影。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谈文化传承的数字化
▶从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工艺美学思想到现代生活之美的再发现,工艺美术始终满足和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不仅要恪守“格物致知”的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要引领健康的审美风尚,推动工艺美育融入民众生活,引导民众发现和感悟工艺之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到处洋溢着与数字技术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意象,如雪花图案、冰墩墩吉祥物形象等透射出来的手绘、剪纸、泥塑以及中式门窗等传统工艺美术符号和审美意象,展现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审美追求。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王拓谈传统工艺美术的新气象和新作为
▶要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发挥好诗词在新时代应有的作用,诗人就要端正诗词价值观。所谓诗词价值观,就是关于诗词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对诗词价值的判断,人们通常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看诗词本身的品质,二是看诗词对社会生活的用处。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树立诗词价值观
▶风格本身是不具备可判定性的,不是说这种风格就一定好,那种风格就一定不好。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能够起到关键和判别作用的应该是品格,品格具有可判定性,能将作品分出子丑寅卯、好坏高下。换句话说,决定风格有无价值和意义的是品格,品格是风格的内核与底色,有“品”有“格”的风格才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谈风格和品格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表演艺术的根本之一。具体生活的丰富性是一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涵盖的,所以就有了体验生活的必要性。真是艺术的基础,包括表象的真,生活逻辑的真,历史的真,本质的真……即使是科幻、动画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以内在逻辑真实为基础的影片自己的真,也就是行话说的“规定情境”的真。
——演员李保田谈演员需要体验生活
(苗 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