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以“美丽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启动2022年国内旅游推广活动。当前,本地游、周边游、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此次旅游推广活动正是为了顺应这一新趋势,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
处处皆风景
周末带孩子去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城市休闲公园锻炼或游玩,已经成为安建平的习惯。安建平家住在北京城东部,每次开车前往需近1小时,但他和孩子仍乐此不疲。“这个公园面积不小,有着健全的休闲设施,到这里健身锻炼的市民很多。”安建平说,最吸引孩子的是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树林茂密,鸟鸣不绝,有时还能遇见刺猬、野兔等小动物。春天到这里看大树吐出的第一片绿叶,夏天在浓荫下的健步道跑步,秋天在林中捡拾野果,冬天在草地上堆雪人。“一年四季,孩子总能在这里发现‘野趣’。”
公园、绿地日益成为人们游憩、休闲的好去处。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绿地不断增加,公园的数量、品质都有显著提升,已经成为人们身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受疫情影响,游客活动空间已扩大至乡村、户外休闲、菜市场等主客共享空间。与之相应的是,许多城市通过持续扩容绿道、文化景观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北京为例,经过多年绿化建设,四五环路附近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已基本建成,如同一条绿色项链紧紧环绕着北京城区,贯穿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绿化隔离带上共分布102个公园,实现了“一环百园”的建设目标。今年,北京将在老山休闲公园、北坞郊野公园、将府公园等20处绿隔公园中尝试划定自然带。这些自然带镶嵌在公园绿地中,因地制宜,面积相对较大且拥有良好的连通性,避免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空间和必需的食物资源,约占每个公园面积的10%左右。
打好组合牌
今年1月,上海提出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古镇游、工业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和产业集群。“打响上海旅游品牌”被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上海要激活都市型旅游消费,把更多都市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消费流量,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此外,还应打造高品质旅游民生,依托上海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实施“道路+”“公园+”“生活圈+”三大文旅工程,打造更多“小而美”家门口的文旅新空间,着力将“一江一河”和“建筑可阅读”打造为代表海派文化的大IP,以百姓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和上海的“诗与远方”。
近年来,为推动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各地都纷纷走上“旅游+”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与文化、工业、生态、农业等“联姻”,旅游业不仅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也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和带动力。
5月18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举办了一场“共富”市集。村里绿道两旁的货架上摆放着当地乡村特色农产品和安吉旅游商品等。此外,棕编、竹刻、雕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现场展示手工技艺,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这无疑是当地旅游、文化、生态、农业等多业态融合的最佳展示。据统计,2021年,余村共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万元。
提升获得感
戴斌指出,当前,游客以近处风景和本地生活为导向的休闲行为,让旅游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的时代特征更加彰显。此外,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出游方式、消费结构和核心诉求等均已发生革命性变化,更加注重安全、品质和个性化,这些都对旅游业管理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应当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让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更好对接,满足游客需求,正是“美丽中国·美好生活”旅游推广活动的目的之一。据了解,此次活动将主要面向疫情低风险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城市休闲、非遗旅游等产品线路以及旅游节庆活动。该活动分为“跟着季节游中国”“城市巡游记”两大专项推广,将选择国内部分城市和乡村,开展线下旅游推广专项支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本地旅游消费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等优惠形式加大对活动的支持。
此外,文化消费也能增加人们的旅游获得感。《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文化休闲消费已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过程中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看剧观展、文博场馆参观、演艺/节事、民俗体验等都是热门文化消费内容。相比本地文化休闲,人们在旅游中的文化获得感更为突出。专项调研显示,48.1%的受访者表示在旅途中的异地文化感知更强,29.0%的受访者认为文化休闲愉悦身心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