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悦读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2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 杜 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7 版)

  近读李文明新作《读懂中国粮食》(人民日报出版社),该书将中国粮食问题置于古今中外大视野中进行考量,从各个侧面扣住了粮食安全问题,这也是大国粮食的永恒课题。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国家三大安全,且粮食安全更具有不可替代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

  一、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尽管农业资源禀赋欠佳,但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寄望于国际市场。中国一旦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势必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影响我国与一些缺粮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立足国内有没有潜力?回答是肯定的。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增产仍有潜力可挖。中共十八大后,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序,要求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藏粮于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最近18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打破了以往“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主要得益于此。二是藏粮于技。相比1978年,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5700万亩,产量却翻了一番多,主要靠良种良法促成单产提高。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不同农产品往往在某些区域具有比较优势,优化布局,是降成本、提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保护和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一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继取消农业税后,国家逐步建立、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实施生产者补贴,建立最低价收购制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搭建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强化公益性职能的同时,放活经营性服务,允许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自主创业、持股兼职。三是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即建立粮食省长负责制。为了解决“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问题,中央财政从2005年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四、健全粮食储备制度,畅通粮食市场流通。中国粮食流通经历了从统购统销、调拨包干到多渠道流通,再到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从购销到加工转化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建立了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批发市场到线上交易,市场类型齐全、交易方式多样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粮食物流体系。

  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弥补国内资源短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调剂品种和丰歉余缺,中国从国际市场适度进口农产品,也有利于集中力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农业“走出去”后,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海外农业合作、投资、并购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从种养业拓展到农业全产业链。

  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玉米价格上扬,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问题格外关注。总的判断可以讲两句话:一是总量基本平衡,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作为口粮,小麦、稻谷产需平衡有余。

  2013年,我受聘为国务院参事,就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等,多次带队到农业大省实地调研,在国务院参事室工作的李文明,几乎每次都参加了调研。当时只是而立之年的他知识储备较丰富,善于思考,有不错的写作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阅读,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的新作较好地处理了专业与通俗的关系,不失为一部很有可读性的专著,对了解或研究中国粮食问题,确有裨益。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