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曾说,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诗人,就应该总括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时代化身才是。近读王法艇的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中国言实出版社),让我想起了这段话。
诗歌是以“点”的极简形式,从一个局部、一个侧面来反映世界,传达精神。但这些“点”,不是无根的孤立个体,而是历史长链中的一个环节,是逝去时空形象的记忆留存。这就要求诗人能由点及线,点中有面,面中留史,从总体去把握和表现历史意识,将历史意识灌注于一个个意象,让字里行间散发出穿越时空的文字光泽——这即是作者所传达和读者所意会的历史感。
“芝麻开花,芝麻开花/母亲和大地一起,默念真经”“芝麻和母亲结拜姐妹/和母亲携手缭绕炊烟”“芝麻开口唱歌/它的歌词只有升调/只有卷舌音才有的婉转”,于是“母亲在村口迎接芝麻开花的歌声”。这是被用于诗集名的诗歌《芝麻开花的隐喻》中的诗句,该诗独辟蹊径,用一种植物勾连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变迁。芝麻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生长,绽放出令人心醉的花朵,象征祖国的光荣与梦想、丰收与希望。通过个人经历和民族意识去感知、体验历史,是王法艇诗歌创作的特色。
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多是政治抒情诗,立意恢宏、意象纷纭,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其中的《春天,万物在阳光下纯粹》《七月,从闪电中淬炼出更璀璨的光芒》《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梦想的唱针转动中国》等作品,传达出浓重的历史感。德国诗人让·保尔有个更为细腻和精致的说法:“史诗叙述历史,抒情诗感觉和体验历史,史诗表现从过去发展起来的实践,抒情诗表现现在的感觉。”王法艇的诗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意境—意蕴”的情理结构,通过典型意象的连缀,汲取诗歌传统中的精华,以细腻笔触调用绵密意象,绘制出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卷。
《一朵花撑开了中国》聚焦“一线轻飏的春风里/一朵花撑开了中国”的诗眼,描摹冬去春来之际,天地之间辞旧迎新的面貌,诸如冒出新芽的柳枝、灵巧婉转的鸟鸣以及春色里风尘仆仆的行人。春日花开隐喻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这些朝气蓬勃的景象亦是历史大变局的象征。《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巧妙地选择“向日葵”作为观览祖国大好河山的视角,跌宕起伏的山河、拔节生长的庄稼、成群疾飞的雨燕,这些美好的景致都在诉说着新时代中国的庄严巍峨与绚丽多彩。《王家坝:每一寸坝体都是祖国的坚强》围绕“一座大坝蓄满一段历史的养分/就是一个民族蓬勃昂扬的剧情”的主旨,体现王家坝抗洪抢险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从一朵浪花看历史长河的奔流,由一草枯荣观社会兴衰的变迁,可以说,王法艇的这部诗集较好展现了诗歌“以点见面”的独特魅力。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优秀的史诗总要表现现在的感觉,并通过当代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通过承载着中华民族革命史的纪念日,诗人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历史的因素。在“八月”,他说:“八月崔苇,我想起流火南昌的色泽/如深秋夕下收紧的古松/在一城雷暴的酝酿中/撬开光明的人”“此时,我的祖国和母亲/是那样殷勤可亲,舞姿优雅/祥和的阳光纷纷扬扬。”且看“十月”里的吟咏,“从十月开始,中国就进入创作期/她需要一部史诗祭奠翱翔的英灵/她需要小小的虫子吟咏,细雨合唱/她需要寓言和种子,传播无数的爱”。在历史的观照下,现实深化了,像多面晶体一样有了立体感,显得浑厚凝重。
历史感与现实感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历史感从现实出发,又回到现实。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诗人以“束发,白衣,护目,和凌厉的风一起/在逼仄的空间望闻问切”“每一个战士都有侧身仰望的灵魂”礼赞逆行者。“战士/从名词升华为动词/骄傲翔舞,顽强搏击”“人民功臣的勋章在盛世绽放光华/祥和的世间有节奏叩响礼赞”……诗人走出书斋,用一片赤诚之心在诗歌里记录重大社会历史现实,挖掘深蕴于生活的历史感。
“一个名词的内涵宽过故土/旧岁河山,在深红的景深里漫延/洒落的血和火星,最终成为碑文”,这饱含情感的诗句说明,“情”不仅是诗歌的生命,也是历史感的血肉。历史感如地层深处的潜流,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只有用对历史命运的关切之“情”来推动和传达,这种抽象的东西才能显化、具体化,使人意会领悟。
历史感是衡量一个诗人敏锐性和洞察力的内在尺度。在当今诗坛,王法艇诗歌中所呈现的“历史感”,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值得我们注意、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