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3月1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文教育在沙特

江傲霜 徐 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18日   第 11 版)

  主讲教师江傲霜(左三)指导助教团队备课。
  黄 旭摄

  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满足沙特学员的中文学习需求,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汉语桥——当代丝路多彩中国”线上冬令营近日举办。参与此次冬令营的沙特学员达1000余人,参与人员有大学生、公司职员、家庭主妇等,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50多岁,中文授课教师60余人,内容涵盖中国当代新面貌以及美食、体育、文化等多个特色板块。

  

  “没想到学习中文竟然这么有趣”

  此前,虽然很多沙特学员对学习中文抱有浓厚兴趣,但学习渠道有限。线上冬令营使学员们学中文的梦想成真,他们在课程中表现出极大热情。

  玛哈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请了冬令营课程。参加冬令营后,她发现中文竟然如此美妙,很快爱上了学中文。她所在的学校每天12时50分放学,下课后立刻往家跑,因为13时有线上中文课程,她不愿错过一分钟。

  穆罕默德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但病痛并未影响他的中文学习热情。即使在医院治疗期间,他也从未请过假、未迟交过作业。上课时嗓子无法发声,他就通过打字回答老师的提问。为了学会写汉字,穆罕默德每天工工整整书写一整页汉字交给老师。

  有的家庭主妇上课时,全家人都跟着学习。蓝天的女儿3岁、儿子6岁,她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学中文。每次她上中文课,孩子们都端坐在屏幕前,跟着老师发音和练习。现在,他们已经能用中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在学习中,学员们纷纷表达了对中文的喜爱。他们认为,“没有想到学习中文竟然这么有趣”“我爱中文,我爱中国”。为了学好中文,有些学员课前1小时就在线上等候,下课后仍不愿离开;有些学员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尽可能用中文与老师沟通。

  对沙特人来说,中文的发音和声调比较难学,很多学员课后反复练习,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视频发送给老师纠正,还有学员与助教在社交平台上活跃地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美”

  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学员们,冬令营丰富的文化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美轮美奂的建筑、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多民族的和谐共融都令他们心驰神往。

  “沉默有时,念想有时/谁诀别相思成疾莫问天涯/也莫问归期……”为准备“汉语桥”活动大赛,学员千雪在课程后期用熟练的中文演唱了颇具中国古风的歌曲《莫问归期》。千雪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非常美”。为了完美演绎这首歌,她在课后花了很长时间反复练习,最终在音色特征、气息吐纳、发音习惯等方面都和原唱十分相似。通过冬令营课程,千雪还学到很多新知识,认识了故宫、天安门等名胜古迹,了解了馕泡奶茶等中国美食。她还知道春节来临前,人们要将房间装饰得有“年”味儿;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包饺子。中国传统乐器中,千雪最喜欢古筝,并打算学习这门乐器。1个月的冬令营让千雪深深爱上了中文并准备继续学习。

  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成就同样令学员们赞叹不已。阿卜杜拉是一名物理专业的学生,了解到中国在航天和物理领域取得的成就,他决定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自己未来在该领域能与中国专家进行更好交流。

  学员王雪坦言,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深入,冬令营让她接触到更多中国人,对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希望以后能够在中国攻读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并开办智能产品公司。

  “学中文已成为生活一部分”

  时代在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承载着新使命、新理念。尽管中沙两国在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冬令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新技术应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根据学员的中文程度和学习需求,冬令营分为14个班、56个组,采取“主讲+助教”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讲教师讲练结束,助教针对每位学员的学习难点分组逐一训练。为提高线上教学的交互性,教师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练习形式丰富多样,有游戏、短视频、VR场景模拟、真实情景再现等,大大提高了学员的中文运用能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两国师生间的信任,双方结下了深厚友谊。学员们称冬令营课程是“完美的课程”“学习中文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中国教师给予高度赞誉,认为中国教师是“帮助沙特学生了解中国的语言大使”。

  沙特教育界人士表示,此次冬令营不但激发了沙特人学习中文的热情,也为助力沙特“2030愿景”教育领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是中沙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