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见鹳啦!”

朱能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19日   第 12 版)

  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鹳。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让人流连的这片湿地,归属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深冬,无论行走在水草覆盖的洲渚,或是驻足芦苇摇曳的港汊,我都能遇见鸟儿。它们或是成百成千只聚集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或是成双腾空欢舞,留下道道倩影。青山湖大堤上,几只鸟落在浅滩,它们双腿修长,嘴、腿均呈红色,上体羽毛黑色,在光照下,变幻出绿色与紫色光泽,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交颈嬉戏。

  “那是什么鸟?”我问湖南汉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

  “它们是黑鹳,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见我好奇,刘克欢笑着说,“我们早已见惯啦!”我是初次见鹳,湿地人却已习以为常。“发出‘嘎啊、嘎啊’‘喔——呜、喔——呜’叫声的是白鹤与天鹅。”刘克欢补充道。

  我脑海中一下蹦出“鹅鹳相酬鸣”的诗句。如果说,西洞庭湖湿地是一首意蕴丰厚的诗,鸟儿则是灵动的诗眼。每年11月,黑鹳与众多候鸟,陆续从北方飞来,到这里的半边湖、安乐湖越冬。它们少了觅食的苦恼,没有污染的遭遇,也远离被猎杀的惶恐,在这片云水间,纵情放飞着天性。

  我随刘克欢来到青山垸,这儿早已退田还湖,看到的另两只鸟,如两团飘落的白絮。经他提示,我才知道是东方白鹳,与黑鹳同属珍稀濒危鸟种。一只正用长翼拍击湖面,另一只单腿伫立,倘若用优雅形容那种姿态,是可以给满分的。

  过去,这里曾因某些人毁坏植被、猎取候鸟食源,加上更早时期的围湖造田,鸟群数量减少,鹳更是绝尘而去。轻风拂过,唯有芦苇垂下头颅,倾诉对它们的愧歉。近20年来,湿地所在的汉寿县开展生态修复,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才有今天的万鸟翔集。

  刘克欢招呼我看向不远处的浅滩,那里有两只鸟儿,赤色长嘴,毛色灰白。一只在低头梳理羽毛,另一只将寻到的野菱送到同伴嘴边,似乎有意让我们欣赏它们共享美餐的情景。

  “这种鸟叫冠雀,学名鹳雀,属鹳科亲戚。”刘克欢掌握着各种鸟的常识,还洞悉它们的情志。“鸟儿遭遇危险时,会昂起头颅,大张翅膀,让对手看见它的强硬。”

  刘克欢这位“洞庭湖民间湖长”,自2015年7月起,每周用2天时间,背上望远镜,围着半边湖行走10公里,做监测记录。同时,他还自购铁船、皮卡,白天组织志愿者清理垃圾,夜间配合保护区执法队员,打击电捕鱼、药毒鸟等违法行为。他坦言:自己和协会会员不图利,只愿候鸟“常回家看看”。

  美的东西有了守护,就有别样的风景。2016年2月6日下午,当监测到78只黑鹳(2010年仅25只)飞舞在半边湖上空,他们像孩子般欢呼起来:“见鹳啦、见鹳啦!”那年,保护区管理局获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据介绍,目前,来这里的候鸟,已由2010年205种增加到226种,其中包括14种全球受威胁的鸟儿。在候鸟越冬的5个月内,数量稳定在3万只,黑鹳种群数量也有50只左右。

  在半边湖鸟类监测站,我拍到壮观的一幕:上万只天鹅、灰雁、罗纹鸭以及白鹤,在天空飞舞回旋,发出清脆的欢叫,演绎出一支和谐共鸣曲。离开湿地时,刘克欢告诉我,3月底,这里草青树绿,鱼虾也多起来,可是越冬候鸟却要返回北方去繁育。声音里满含眷恋,也让我心绪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