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世界遗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20多年来,我目睹了云冈的巨大变化。2021年12月14日是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成功20周年的日子。我重温了许多云冈申遗的资料和老照片,仿佛重回当年,热烈的场景依稀在眼前。

云冈世遗20年(延伸阅读)

杭 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20日   第 11 版)

  2001年12月14日凌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大同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当时云冈当地民众期待申遗成功时的场景。
  (供图:云冈研究院)

  1993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第一次来云冈。

  那年,我上宿白先生的中国美术史专题课,在读日本学者编写的《云冈石窟》报告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宿白先生看了我的课程作业,让我到云冈石窟做一次实地考察,这篇作业修改之后以《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为题,发表在《文物》杂志1994年第10期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雪后的云冈异常宁静,可以清晰地听得见脚踩在雪地上的声音。大佛微笑着,没有那种让人懔懔然若对神明的距离感,而是洞彻世事的睿智。“真容巨壮”的云冈群雕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民族的精神写照。我久久地凝望着大佛,体会着古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的感叹。此后我多次来云冈,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候带学生来,有时候陪朋友来。每一次看到大佛,心都能安静下来,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有的时候我想,这可能就是云冈应该给大家的样子吧,纯粹而经典。

  公元460年,北魏皇室集中全国的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的云冈石窟,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它所创造的“云冈模式”的影响遍及全国,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历史的具体见证。

  15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使云冈石窟不同程度地经受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洞窟和雕像损毁严重,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为“十四五”期间石窟寺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制订了远景目标。在保护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2021年12月14日,在云冈研究院举办的纪念申遗成功20周年活动中,特意召开石窟测绘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考古测绘的一线专家就石窟寺考古报告的测绘工作进行研讨。云冈石窟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保护好经典、研究好经典、阐释好经典、传播好经典,让人们感悟好经典的魅力,真正发挥其在构筑文化自信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为云冈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