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1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古镇秋雨

倪宏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01日   第 12 版)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
  钱伟鑫摄(人民图片)

  上里古镇的秋雨来得轻悄、灵动。刚才还看见一团雾霭和对面的十八罗汉山,转眼间就听见雨脚踩动树叶“噗噗”的声音。整个古镇由近及远笼罩着朦胧的光影,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古镇入口是一段平缓的石阶,平水桥压在白马河上,凹凸不平的大石头镂刻着岁月的痕迹。细雨落入桥下的河水里,溅起一颗颗小水珠,然后又扩散开来,沿着河流的走向缓缓移动。古戏台、近水楼屋顶聚集的雨水,也从瓦檐潺缓流下,汇入白马河。

  位于四川西部的雅安雨城常年多雨,年均降雨量达1800毫米左右。古镇就位于雨城区北部,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有韩、杨、陈、许、张五大家族居住于此,故又名“五家口”。传说女娲在此上方的天穹补漏,五彩石却没有把天完全补上,因此这里常年渗漏着雨水。

  走进井字形的古街,宽敞的“台子坝”上围了不少游客。他们撑着五颜六色的雨伞,驻足观看古戏台上的川剧表演。只听激昂的器乐声响起,一名头戴凤冠的表演者,不断在台上甩袖子、挥扇子、扭头,变化着表情丰富的脸谱。这是川剧的精粹——变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镇就开设了雅州第一个川剧“娃娃戏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彭海清就是从这个戏班走出去的。川剧也像这绵绵秋雨,在关于“娃娃戏班”的记忆碎片里飘飘洒洒,陪伴着这个古老宁静的乡村。

  微风扬起客栈的旗幡,雨丝斜飞着飘过转角楼。这座清代的木质建筑,飞檐翘角,古韵十足。那些湿润的木栏杆,闪动着褐色的光泽,像在飘逝的往事中遇见故旧。“哒哒哒!”楼下传来哒面条的声响。师傅姓郭,外地人,承包了这家转角楼。“哒哒面”是其拿手一绝,在古镇有口皆碑,已成为一家网红店。我睃了一眼面馆,堂子里坐满了客人,郭师傅正在案板前专心哒面条。

  古镇上像郭师傅这样的经营户不少,他们或许是一颗雨滴,与其它接踵而至的雨滴,汇成了滋润古镇蓬勃兴旺的甘霖。

  古镇街道不宽,两边商铺林立,摆满了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因雨水的缘故,石板路上晃动着一串串雨伞,给古镇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来到磐安桥广场,顿觉豁然开朗,一座恢宏的古建筑拔地而起,“卫守府”三个火焰金边大字分外醒目,这就是有名的韩家大院。

  此时,雨势较大,广场的石板上溅起无数的小水花,直往鞋子和裤子上跳。疾步拾阶而上,进入韩家大院。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间,是韩氏家族仿京城官邸修建,由7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七星抱月”。院内布局分明,庄重大气,特别是它的窗雕艺术堪称佳作。无论是镶嵌镂空雕刻的戏曲人物,还是立体造型的飞禽走兽,迥然殊异于其它雕刻,无一重复。花卉、仙鹤、人物形象逼真,是民间建筑木雕艺术的珍品,电视连续剧《聊斋志异》曾在此取景拍摄。

  雨水不断落入大院天井,汇成一条条小溪,顺着地坝边沿流向排水口。听见雨滴“啪啦啪啦”击打中央太平缸的声音,几株纤弱的草叶在水面摇晃,似乎经不住折腾。这样的雨天,仿佛一段时光倒流,让人身临其境,在古老的气息里回忆往事。

  沿茶马驿站继续往上行走,临近游道的黄茅溪流水潺潺,与入口处的白马河形成“二水夹明镜”的意境,使古镇更添“水乡小镇”的魅力。不知不觉来到二仙桥,雨势已缓,只有树叶上聚集的雨滴掉在石板路上。许多画院的学生在遮雨棚里支着画架,屏声静气描绘二仙桥和周边景观。二仙桥是一座高卷拱单孔石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此桥经过3次修建,桥面两侧有石栏,刻着龙头龙尾,寄托了老百姓希望洪水不再泛滥的心愿。

  伫立于细雨中的二仙桥,远眺青黛的罗汉山和观音山,仿佛忘却周身烦恼,以一种空灵抵达古镇平和的时光。落在身上的雨滴,像久久不曾松开的手指,带我找寻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