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灵山之麓的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迎来了近300名小学师生,开启今年秋季第一场“我是小小国宝守护人”的古建研学活动。
在博物馆辅导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欣赏了千变万化的斗拱、精妙绝伦的藻井、称奇道绝的柱子,聆听了千年古建遗存——北宋大殿背后的故事。青少年研学课堂里,学生们每4人为一组,合作打磨木条、拼接组装,共同搭建了斗拱模型。在有着千年历史的保国寺,孩子们以亲身实践感受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魅力。
被称为“江南一绝”的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代时被毁,后复建命名为保国寺。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大殿,穿越千年沧桑,依然巍然屹立。令保国寺闻名于世的是其精湛绝伦的建造技艺。整座大殿的木构建筑未用一枚铆钉,全靠巧妙的斗拱和精确的榫卯衔接,承托起整个庞大屋顶,且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这种技艺比《营造法式》还早了90年。1961年,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大殿不仅是11世纪中国木构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作品,更是中国建筑技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海外的重要例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的宁波,在宋元时期与日本等国家间的商贸、人员以及宗教文化交往频繁,宁波的建筑技艺也随之向海外传播。保国寺是目前保存最完好、最能体现这一历史的物证。”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院长徐学敏说。
宁波,唐时称明州。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宋元时期,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宁波地区的佛寺建筑也对日本及韩国的佛教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保国寺大殿作为现存唯一的该时期实物遗存,对比同时期的日本木构建筑遗产,在建筑式样、梁架结构、细部装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明州本地的工匠甚至直接参与建造日本寺院,日本奈良东大寺就是其中一例。”徐学敏说。
如今,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特色研学课程,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传统古建文化。“从2014年起,我们就打造了研学基地,也研发了一整套研学课程。”博物馆工作人员张璐易介绍,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体验感,博物馆开设了春、夏、秋、冬四季课程,课程内容多达几十种,榫卯结构的小木凳、刨花灯、孔明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能体会木构建筑的美,感受工匠精神。
2016年,博物馆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古建研学营。“我们让海内外学生在古建筑内学习古建筑课程,身临其境能获得别样的体验。”张璐易说。2018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地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古建文化之旅》荣获全国博物馆百佳优秀教学案例,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囊括两项国家级荣誉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