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收藏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文物,外观像一把倒置的打气筒,它的名字叫掷弹筒,是八路军总部兵工厂生产的。虽然其貌不扬,威力却不小,相当于一门小型迫击炮。抗日战争时期,对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来说,无疑是一件利器。
掷弹筒是步兵使用的一种近战兵器。日本制造的口径50毫米掷弹筒,亦称50小炮,具有重量较轻、操作简单等特点。
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战场上常常饱受日军掷弹筒的亏。“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最困难的时期,武器装备要靠战场缴获,但要战胜强大的日军,单靠缴获显然是不够的。八路军在太行山的一段隐秘的峡谷中,建立了总部兵工厂,即黄崖洞兵工厂,为抗日武装制造大批的武器装备。
1940年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日军的掷弹筒。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率领刘伯承、陈赓等人,登上关家垴,看到掷弹筒后,从牙缝中迸出一句话,“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随即命令八路军兵工厂研制掷弹筒。
八路军兵工厂制造掷弹筒和弹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筒身与弹体原料,二是加工方法。八路军依靠群众力量和集体智慧成功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没有造掷弹筒的钢,就组织八路军和民兵拆日军的铁道钢轨,然后将其在高温下锻打成400毫米长的圆柱体,再加工成炮筒。弹体需要量大,铁道钢轨数量不够,只能考虑用太行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
八路军有一批留学德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的工程师,他们用忠诚和智慧将加工难题一一破解。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把国外铸铁韧化处理的工艺与太行民间的烟火技术结合起来,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火焰反射加热炉,车削加工的难题得以解决。
没有加工炮筒来复线的设备,技术人员便将炮筒改为滑膛结构,并加长炮筒,以增加射程和提高射击精度。
1941年4月,太行兵工的第一批掷弹筒与弹试制成功,射程最远达到700米。1943年春,技术人员对掷弹筒又进行了改进,使其结构更加合理。经实战检验,八路军自制的掷弹筒比日制的更好用。至1945年8月,晋冀豫根据地兵工厂共生产了2500门50小炮及大量炮弹,运抵前线装备了近30个团,主力部队一个战斗班配备1门,大大增强了八路军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掷弹筒在战场上一亮相,日军就惊呼:八路军有了现代化的兵工厂和留洋回来的专家!当八路军造出了大批量的掷弹筒之后,日本侵略者的末日就要到了。
(作者系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