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非同寻常的铜匾,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如今陈列在河北唐山滦县西赵庄子村的一户人家中。铜匾上书“军民鱼水情”,赠给赵凤池同志,落款为“李运昌题”。李运昌是抗战时期冀热辽地区中共抗日武装的领导人,赵凤池又是谁呢?李运昌为何会题写这样的文字,并亲自送上门去?
1938年夏,西赵庄子村来了个卖篦子的人,是一个带着河南口音的小商贩。他叫卖了半天,却一个篦子也没卖出去。赵凤池干完农活扛着锄头回家时,发现卖篦子的人晕倒在地上,连忙把他扶回家,那个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几口贴饽饽,很快恢复了精神头儿。就这样,他同赵凤池成了朋友。
冀东大暴动前夕,那个人又来到西赵庄子。这次,他悄悄地跟赵凤池透了底。原来,他是红军营长孔庆同,上次是来执行侦察任务,这次是奉上级命令,到这里为冀东抗日大暴动做准备。他看到赵凤池一家为人忠厚,又重情重义,希望赵家为抗日队伍提供一个落脚点。赵凤池和妻子赵永兰听说是要帮着八路军打日本鬼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赵家成了八路军的堡垒户。
1938年8月下旬,联络冀东暴动中著名的铁厂会师的鸡毛信,就是由赵凤池亲手送出去的。后来,聂荣臻司令员在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上的许多重要指示和情报,也都是从赵凤池家送到李运昌手中的。李运昌、邓华、陈群、苏梅、周文彬、杨思禄、李中权、彭诚、节振国……都曾在赵凤池家住宿、开会或者养过伤。
赵凤池的家,有时是八路军的临时指挥所,有时是情报站,有时是医疗站,有时还是后勤仓库……
1942年,八路军在冀东打了一仗,缴获了日军一挺金嘴机枪,杨思禄营长将它暂时存放在赵凤池家里。不料,此事被日军知道了,日军抓住了赵凤池12岁的女儿,逼问她八路军在哪儿,枪在哪儿。小女儿坚决不说。
赵凤池的儿子赵春胜回忆说:“日本人气急败坏,我姐姐被他们活活给踢死了。我妈当时就这么一个女儿啊,非常难受。那天我父亲也被抓到了大庙前,也被打得皮开肉绽,我父亲跟我讲,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让枪支弹药、物资有损失。”
在冀东,有无数八路军的堡垒户,如霍大娘(司桂荣)、刘子丹、黄宝林、边醉月,默默无闻地支持八路军抗日,掩护我党政干部,为八路军提供食宿。许多人民群众为了掩护八路军甚至献出了生命。
军爱民,民拥军,赵凤池一家跟八路军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建立起非同一般的革命感情。这一家人不仅帮助八路军征战,还默默守护着烈士的坟墓,帮他们寻找在世的亲人。
一次战斗中,陈群指挥八路军在西赵庄子旁发动突袭,打死打伤日军近20人。可在撤退过程中,胡长雪和任仲两名小战士不幸牺牲。赵凤池夫妻将两名小战士安葬在他们牺牲的山沟中,每逢年节,夫妇俩都要翻山越岭前去为烈士添土上坟。
1999年,赵凤池临终时说:“两个小战士背井离乡来到冀东,为了保护冀东人民牺牲了,咱们一定不能忘了人家。”从此,儿孙接过赵凤池夫妇的班继续守护烈士墓。
2008年5月,一位远在湖南永州的老人胡志苟带着儿子,来到烈士胡长学的坟墓前。原来他是胡长雪的儿子,他终于能向沉睡在这里数十年的父亲介绍自己,让父亲胡长学魂归故里。祭奠前,胡志苟在95岁的赵永兰老人面前扑通跪下,哽咽着说:“我也是您的儿子!”
1994年秋天,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以及李中权、杨思禄、曾广富等一大批老将军来到赵凤池家,代表冀东的老八路,向夫妇俩赠送了“军民鱼水情”铜匾。李运昌深情地说:“没有老百姓,就没有我这个司令员!”年事已高的赵永兰老人坐在炕上,眼里满是泪花。
2013年8月,原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邓华的女儿邓欣、原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的侄孙女赵琦等十几位冀东将领的后代,去看望赵永兰,还把另一块铜匾“冀东抗战堡垒户,革命后代亲妈妈”送给老人,表达全体冀东抗日将士后人的敬仰之情。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