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廖仲恺——

为党为国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⑦)

张春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7月12日   第 06 版)

  一九〇九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右一)、儿子廖承志(前左一)在东京留影。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侨商家庭。1893年父亲病故后,随母亲回到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并于1896年入读香港皇仁书院。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遭受帝国主义欺凌,使廖仲恺萌生了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1903年,廖仲恺与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旅居日本期间,夫妇二人与孙中山先生相识,深为孙中山先生的坚定革命信念与精神打动,他们向孙中山先生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从此,夫妇二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道路。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廖仲恺回到广州,先后担任广东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何香凝也到达广州,协助丈夫。1912年5月,廖仲恺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但廖仲恺和何香凝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组织发动“三次革命”,奔波于日本、上海和广东等地。1916年3月22日,在革命者发动多次起义的打击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22年8月,孙中山先生先后会见了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和苏俄使节越飞的代表,决心联俄联共,接受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廖仲恺两次奉命前往日本与越飞会谈,在国民党改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同年,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先生筹建黄埔军校,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廖仲恺重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与共产党真诚合作,积极支持工农运动。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继续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国共合作,维护国民革命方向,并不断批判和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本质,由此引起国民党右派的仇视。廖仲恺却平静地说:“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他还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为中国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曾赞誉他“一生苦斗,革命为党,牺牲为国”,高度评价他是国民党之重心、“工农运动和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积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