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一隅,静静地摆放着一对长征中使用过的洗眼杯和量杯。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175位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其中有一位开国中将极为特别,他曾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虽从未杀敌,却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他叫傅连暲。
这对洗眼杯和量杯,正是傅连暲在红军官兵危难之时救死扶伤的历史见证。
1894年,傅连暲出生于福建长汀一个基督徒家庭。他深受基督教影响,希望上帝能够救世救人。1915年,傅连暲被聘为汀州福音医院医生,1925年被推举为院长。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有两位共产党员找到傅连暲,请他收治300多名负伤起义官兵。傅连暲虽不了解革命,却一口答应,立刻筹款成立“合组医院”,夜以继日抢救伤员。就是在这里,他为身负重伤的陈赓保住了腿,悉心照料高烧不退的徐特立,同时也感受到共产党员的乐观与坚守。徐特立病势渐缓后与傅连暲交谈起来,傅连暲从徐老这里知道了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他不禁感叹:“可惜我已过了而立之年,不然也要革命一番。”徐特立告诉他,“干革命哪有岁数之分?我51岁才加入共产党。现在正是做事业的时候啊!”傅连暲深受触动和启发。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我在大革命以前,曾经觉得人生很苦恼……我把这些为革命流血的伤员医好了,也把自己的苦恼医好了。”这个曾相信上帝救人、治病救国的医生豁然开朗,心中燃起革命的火苗。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迁至瑞金,傅连暲毫不犹豫地将福音医院搬到了瑞金。他雇了150个挑夫,挑了半个月,把整个福音医院从汀州一直挑到瑞金叶坪杨岗。傅连暲放弃了每月400元大洋的收入,把医院和药品全部捐出,并正式加入了红军,傅连暲被任命为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中央红军医务学校校长。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成立,傅连暲又被任命为院长。1934年10月,在他的坚决要求下,被批准带病参加长征。根据时间和任务的要求,傅连暲整理出必备的药品和器具,洗眼杯和量杯就是其随身携带和使用的器具之一。
在漫漫长征路上,瘦弱的傅连暲历尽艰险,却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每当大家扎营休息,他却忙着利用这些仅有的极为简陋的设备和工具,为负伤的战友手术、包扎,教大家防病方法。过草地时,他还举办了一个医疗培训班,白天行军,晚上上课。红军一路上条件恶劣,饱受疾病威胁,正是由于傅连暲的及时救治和精心保障,许多人的生命得以挽救,毛泽东亲切地称他“红色华佗”。
周恩来曾在一次偷袭中救下手足无措的傅连暲,告诉傅连暲:谁也不是生来就会打仗,现在是“秀才当了兵,学会打冲锋”,可傅连暲最后还是没学会打冲锋。他曾说:“我以终身从事于革命医务工作为极大快慰,我热爱医务技术这个武器。”虽然他不会用枪,却始终紧紧握住行医救人这个强大武器,为新中国打下一片天,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
今天,当我们再看到这些医疗器具时,深感普通的它们有着不普通的内涵。傅连暲为我军的医疗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随他走过艰难历程的医疗器具也同样是革命胜利的功臣。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