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苏维埃布币见证历史

倪海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25日   第 12 版)

  苏维埃布币

  人们常见的货币有纸币、金属币,但您听说过用布做的钱币吗?而且是红军用过的布币。2016年10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有传家宝》节目中,来自四川邛崃的刘兴福,带来了6张印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字样的苏维埃布币。今天,在邛崃市长征纪念馆中,这种已泛黄的布币,共收藏有40多张。这些布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布币背后的鱼水情深

  这6张布币,票面纵15厘米,横8厘米,直式,黑色油墨石印。布币上端横书“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11字,其下呈弧形排列“川陕省苏维埃政府”8字,再下为“工农银行”4字,中间有一颗单线连成的大五角星,星中一拳头。拳心向下,星外有交叉的镰刀、斧头。刀尖、斧口向上,围绕五角星。在布币五角星下面,从右至左横书“叁串”2字,表示布币面值。“叁串”是按照当时四川流通的中间有孔的铜板为计量单位,“壹串”约10个铜钱,“叁串”等值于30个铜钱。

  这些布币的最初收藏者,是刘兴福已过世多年的父亲刘代春。20世纪30年代初,刘代春在邛崃街上卖猪肉。1935年秋至1936年春,红军驻扎邛崃时,司务长每到场期,总要去刘代春的肉摊买猪肉,使用的就是这样的布币。刘代春感念于红军解放穷苦百姓,本想将猪肉赠与红军;但红军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坚持要按市价支付。几番僵持之下,刘代春收下了这些布币。红军前后使用布币45张,面额总计数千元,共购买刘代春约300斤猪肉。

  红军离开邛崃时,特意告诉刘代春:等到新中国成立了,可将布币拿到当地政府换取流通货币。此后,刘代春把布币小心翼翼地包好,夹在《三字经》里,藏到自家房梁下。革命战争年代,无论多苦多难,他始终精心收藏着这些布币;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从未舍得拿去换钱。

  直到1981年,已是80多岁高龄的刘代春,才把这些虽然泛黄、却丝毫未损的布币,全部捐献给邛崃市文物馆,以教育更多的后代铭记红军精神。邛崃市人民政府依照当年红军的承诺,给他兑换了300元钱。这在当年是不小的金额。

  川陕苏区辉煌的见证

  经考证,这些诞生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布币,出自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的造币厂。

  1932年12月,从鄂豫皖转移至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全盛时期,总面积达约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2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重要红色政权。1933年11月18日,为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四方面军造币厂(又称“川陕省造币厂”)在通江城郊西寺成立,厂长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部长、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行长的郑义斋兼任。

  1933年6月,红军从陕南购回大批纸张、颜料、油墨、布匹等物资,开始印刷纸币和布币。其中,布币常用粗、细白布,阴丹士林布,毛蓝布和草灰色布等布料印制,票面有壹串、贰串、叁串、拾串和壹圆5种。纸币常用道林纸印制,票面有一串、两串、三串3种。布币主要在根据地内部流通,纸币则多用于外部流通。

  1934年春,因反“六路围攻”收紧阵地,为了躲避敌机轰炸,红四方面军造币厂迁移至通江县得汉城,继续印制纸、布币。据统计,造币厂在川陕苏区时期,共印制布币140万元,纸币60万元。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造币机器愈加先进,技术趋向成熟,布币在造币厂迁移至得汉城后就停止了制造,纸币在制造和流通中日趋占据主要地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根据地中,红四方面军造币厂是最具规模的,它对于根据地统一币制、活跃金融、稳定物价、促进贸易、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乃至巩固红色政权,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邛崃,除布币外,红军遗物还有很多。它们共同凝聚着红军的坚韧、无私和无畏,更见证着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一家亲和血肉紧相连!

  (作者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