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放
油画《遵义会议》以独特的构图形式,描绘了遵义会议开始前,20位参会者不同神态、内心世界各异的情景。画面中,每个人物形象的边缘线都非常深,如刀刻的痕迹,具有雕塑感。毛泽东虽然位于画面左侧,但观者一眼就能看到,他的旁边站着周恩来,另一边是张闻天。画面右侧的刘伯承看向毛泽东的角度,使人物之间既有呼应,又有动静差异,整个画面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在周恩来另一边,博古正拿着文件苦苦思索,李德则被安排在会场门的旁边。从人物位置安排来看,《遵义会议》看似描绘的是会议前夕,实则暗含了会议的结果。画面人物身着灰色红军装,使得灰色成为主基调,给人以肃穆而深刻的印象。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画家沈尧伊创作的一系列以长征为主题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再次受到关注,尤其是他从1994年开始创作的代表作——油画《遵义会议》。画作全面、真实、深刻地再现了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
为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我专程赴京郊宋庄拜访沈先生,就油画《遵义会议》的创作缘起、构思、表现方法等向他请教。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对于当代画家而言,隔着时间长河去探求过往的革命史,难免是在一种模糊的视线中观察、研究与发掘。历史画创作需要借助史料、历史遗存等,调动画家的创造性,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关系,对历史进行梳理和发现。
创作《遵义会议》时,沈尧伊的身份不仅是画家,还要做党史专家。当时,他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史料匮乏,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图像资料可供参考。创作中,沈尧伊既要做到真实还原,又要在作品中凸显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考虑作品的审美价值,难度不言而喻。
为此,沈尧伊不断从文献、历史资料、回忆录中寻找遵义会议的相关信息。他多次深入遵义地区,拜访老一辈革命家,进一步熟悉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还对会议召开时的室内外环境、家具、用品等一一进行考证。在此基础上,他绘制了创作草图,向当时健在的遵义会议与会者求证、听取意见,厘清了有关遵义会议的线索,逐渐拼缀起遵义会议的历史场景。
画家把四路红军长征的行进路线作为纵向线索,以俯视的角度远距离观察历史全局;同时以人民心中对长征的历史记忆为横向线索,在纵横交错的历史素材中梳理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深刻理解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意义。事实上,沈尧伊创作《遵义会议》的初衷,正是要从人民的视角出发,力图在艺术作品中还原人民认同的历史真相。
在此过程中,沈尧伊逐渐成了一位研究长征的专家,聚焦会议召开前与会者群像的艺术构思也逐渐成形。
以美术作品表现会议场景历来是画家创作的难点。以正常的透视关系来表现围坐的参会者,必定会出现部分人物的背影。最终,20位参会代表在油画《遵义会议》中以一种散落有致的构图呈现,人物形象动态自然且符合个性特征。
正如艺术家姜维朴在《喜见沈尧伊油画新作——遵义会议》一文中所言:“经过缜密研究和艺术构思,把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突出地表现出来,画家选择了即将开会这样的场景,就可以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更多变化,人物的神态更活跃起来。”
油画《遵义会议》能够从同时期大量美术创作中脱颖而出,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幅作品所展现出的高超绘画能力。
对历史画创作者而言,人物造型的提炼与概括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素养。既要追求高层次的审美,又要创作出符合大众认知的历史人物形象,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历史图片,而应凭借画家坚实的造型能力进行艺术加工与再现。
《遵义会议》作为经典的“有情节群像”的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特别注重刻画中国人内敛、含蓄的个性特征。
为此,沈尧伊刻意回避了一般艺术作品中表现伟人的概念化姿态。在访谈过程中,沈尧伊指着《遵义会议》中的人物说:“这20个人物的确定,在历史上是站得住脚的。每个人物的姿态与形象都不是凭空想象的,都是经过查阅他们不同时期的照片,悉心揣摩每个人物的造型特征与个性神采,最终反复推敲绘制而成。”他表示,尤其是毛泽东从烟盒取烟的这个动作,暗含了蓄势待发、“扬眉剑出鞘”之意,含蓄地表达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得到确立的史实。
此外,《遵义会议》选择“减色法”来设置画面的色彩基调也是历史画的一项创新,既还原了遵义会议朴素、真实的场景,忠实于历史,又烘托出长征中复杂情势下凝重的历史氛围。
在沈尧伊的《遵义会议》之前,表现遵义会议的美术作品一般都避开了会议场景这个难题。因此,油画《遵义会议》不仅填补了中国革命历史画的一项空白,也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贡献了一个重要场景的历史画面。
我认识沈尧伊先生已20余年,在他退休后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见到他,都能在谈笑间深切地感受到他对革命历史宏大叙事的情怀和责任感。
从青年时创作《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理想高于天》,到《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性作品问世,今天的沈尧伊虽然已近80高龄,依然笔耕不辍。每次去沈尧伊的工作室,总能见到他正在创作巨幅新作。谈及持续几十年的创作激情,他总是淡淡地说:“我就是喜欢画画,我也只会画画。”
《遵义会议》等长征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向我们展示了沈尧伊一生做好一件事,用一辈子研究长征、表现长征的追求。这种创作精神给予今天的美术创作者深刻的启示。艺术家创造作品的方式与他们所创造的作品同样重要,不为潮流所动的定力与坚守,正是我从沈尧伊的创作中获得的启示。
拜访沈尧伊先生的那个下午,在进入他工作室的一瞬间,我就被眼前一幅他刚刚完成的新作品点亮,视线始终无法移开。整个下午,或愉快对谈,或侧耳倾听,我沉浸在他生动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历史情景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位老艺术家身上所散发出的创作热忱与艺术温度,祝愿他能够继续为国家、为时代留下更为丰厚的视觉形象和精神印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