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这个家扛起来!”(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1))

本报记者 方 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9日   第 01 版)

  黄昏时分,夏热消散了些。

  浙江杭州临平区东湖街道新塘社区的一栋三层民房前,陆建法坐着轮椅,出门遛弯。妻子戴利雅倚在门前,静静地择菜,等他回来。

  经历过生活的惊涛骇浪,夫妻俩现在过着平静的日子。

  31年前,陆建法在工作中被钢架砸到,伤及坐骨神经,导致下肢瘫痪。“要一辈子躺床上了。”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

  眼泪哭干了,日子还得过。27岁的戴利雅毅然决定,“把这个家扛起来!”

  她辞去纺织厂的工作,在家里专门照顾丈夫。每天,戴利雅都要帮丈夫洗脸、洗澡、喂饭、吃药、疏导大小便,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避免丈夫生褥疮,她每天30多次为丈夫翻身、擦洗,随时为丈夫按摩。戴利雅心中有一个信念:希望能够唤醒丈夫的肌肉,出现奇迹。为了贴补家用,辞职后的戴利雅借钱买了一张织绸机,在照顾丈夫的间隙,一直做着加工丝绸被面的活计。

  繁重的工作,让本只有100斤的戴利雅,瘦到只剩70多斤。陆建法心疼不已,他默默地告诫自己:“不能当个废人,不然对不起妻子。”

  8年后,“奇迹”发生了。在戴利雅的精心照顾下,陆建法可以慢慢自己用手支撑着坐起来。戴利雅为丈夫买来轮椅,一有空就推着丈夫出去走走,和村民们聊天。“可不能整天待家里,要闷坏的。”这是戴利雅的心思。陆建法也尽量让妻子少操心。他托人为自己定制了两个长条凳,条凳高至自己腰部。每天,他都要试着从轮椅上站起来,双手扶着条凳,慢慢往前移,当作上肢训练。

  虽然丈夫身体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下肢无法动弹的境况仍无法改变。时光如梭,转眼30年。如今,戴利雅一家苦尽甘来——儿子搞运输,家里还添了辆小轿车。

  在社区推荐下,戴利雅最近有了新工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当助老员,一个月也有3000元钱。时间还自由,不耽误照顾他。”

  如今,她的体重涨到80多斤,头发也染了,白发不那么明显了。“多亏了她,如果没有她,我早就没了。”陆建法说不出多么动听的话,但众人都明了:这是他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