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黄土高坡沟壑间的陈炉古镇,罐罐垒墙,瓷片铺路,扑面而来的独特风貌,只一眼,就让我静下心来聆听千年瓷语的回响。
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20公里处。陈炉窑传承耀州窑的炉火,至今已有1400余年,是唯一延续烧造从未中断的耀州窑系窑炉,也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作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瓷窑场,陈炉古镇被誉为“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
这是一个因瓷而兴的古镇。陈炉人家的院子都不大,依坡而建的窑洞蕴藏着岁月的痕迹。小镇上的居民至今仍保留着“穴居”的生活习惯,上面一家的院落,往往又是下面一家的窑洞,随意走动,常常会见到一上一下的两家人在俯仰间拉着家常。
各家的院墙都用罐罐垒成,甚至一面墙都是排列整齐的陶罐,罐里装土,土中生草,墙头一带星星点点的绿意透着几分悠然。这些罐罐,专业术语叫匣钵,是烧窑产生的废弃物。勤劳智慧的陈炉人用它们垒墙,墙体质地坚固,历经风霜雨打而容颜不老。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匣钵装点,于是,土黄色的匣钵便铺垫出了深浅不一却又各具风情的景致。它们依山排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令人惊叹。
古镇里的道路,都是满眼土红色的瓷片铺就的。窑前屋后,坡上坡下,全让瓷片铺了,还得铺出图案,显出色彩,一条路便是一条五彩云图。道路两旁,吐露新芽的柳条在风中摇摆,宛如女子飘逸的长发。踩着瓷片路轻轻地走过去,变幻的图案总让我有低下头一路探究直到小径深处的渴望。
在这小镇里行走,往上得猫着腰,往下得弯着腿,很少有平路。穿行在小镇曲折的街巷里,仿佛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一般,指尖不轻易滑过的或许便是那不曾知晓的被遗失的岁月,那残损的瓷片和废弃的陶件背后又有多少无人知晓的故事。它们在小镇默默地堆砌,接受着时间的洗礼,用历史沉淀的厚重将小镇晕染得无比丰润。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自金代开始,耀州窑瓷业重心逐渐向与其相距20公里处的东部山地立地坡转移,后又经上店转至今天陈炉镇区,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今天的耀州窑陈炉窑址包括了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
地处山巅的陈炉古镇,群山围抱,在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窑洞和窑炉。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陶瓷色彩的互相映射,小镇被笼罩在一片五彩斑斓的光芒中。而黄昏时分,红砖砌成的窑洞,又在夕阳的余晖中,变成一座座红色的城堡。到了夜间,烧造陶瓷的炉火依旧在燃烧,跳动的火焰与璀璨的灯光交相辉映,在夜色里将整个古镇映衬得神秘而妖娆,如梦似幻。
这里烧制的陶瓷素来以民间气息浓郁、图案古朴浑厚而著称。以独特的造型和体积享誉世界的关中“大老碗”,便是陈炉传统的青花瓷,当地人叫作蓝花。在陶碗上轻轻一叩,便会发出清脆如磐玉的动听声音。除了青瓷外,陈炉20世纪70年代末还生产一种孔雀蓝瓷瓶,它以宝石般的蓝色辅以描金绘画装饰,别有一种气息。
时光流转千年,古镇居民已不单纯依靠手工制陶养家糊口,但古镇风景依旧,浓厚的陶乡风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陈炉人对耀瓷的热爱,已经融入了骨血之中,从未改变,从未间断。怀中有瓷,陈炉人就拥有了幸福的日子,拍身、上底、整理内壁,直到打下印章,一件陶器来之不易,我爱上了陈炉人掌心里那件陶器的温度,以及他们怀中隐约的山峦。
陈炉古镇在渐行渐远的脚步声中慢慢变得模糊,可是那一双双在经年劳作中变得粗糙的手却依然在眼前闪现,那一个个转动的坯件也依然在跳跃。它们在炉火的历练中,讲述着小镇绵长的历史和陈炉人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