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长工精神励后人(行天下)

刘子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08日   第 11 版)

  远眺华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何长工故居。

  江南的春天总是特别张扬。小车似洞庭湖的一尾红鲤,沿华注公路欢快地向前穿行。沿途的景色目不暇接,草长莺飞,桃红梨白,柳岸长堤。阳光像顽皮的小孩,钻进车窗,趴在身上,心房都暖暖的。

  我们前去的禹山镇位于湖南岳阳,由原南山乡和终南乡合并而成,因境内有江南名胜禹山,故名。清光绪《华容县志·山水篇》载:“邑南三十里有禹山,禹治水登此,唐时山上有寺庙,建筑雄伟,前后三进,中殿供禹王菩萨,有国祭。”禹山这方土地,氤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可谓钟灵毓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就出生在禹山脚下。

  为民众扛长工

  小车在一个宽大洁净的晒场停下,这里是南竹村何家湾,何长工就出生在这里。

  抬眼望去,蓝天白云下,白墙黛瓦的何长工故居像一位沉思的老者,静静地享受春日的暖阳。故居由三正间、两厢房组成,坐北朝南,是江南典型的“簸箕”造型。

  我们缓缓走进故居,开始了一场穿越历史烟云的回眸。

  何长工原名何坤,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回国后在湖南南县、华容从事学生运动,创建该地区中共党团组织。1926年秋任华容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马日事变后,何长工冒着生命危险,到武汉找到毛泽东。

  何长工学识渊博,又有领兵打仗的经验,深得毛泽东器重。

  毛泽东亲自给他改名为“长工”,意为“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此后,何长工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

  井冈山时期是何长工一生中的高光时刻。秋收起义期间,他参与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凭着超人的胆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独闯井冈山,改造了王佐的武装,壮大了红军队伍。随后,他又只身前往湖南长沙,找到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领他们上了井冈山,何长工因此成为朱毛会师的“牵线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长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红军时期创办过第一所工农红军学校。他呕心沥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

  几十年风风雨雨,何长工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终身践行了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的誓言。

  如今,人们纷纷来到何长工故居瞻仰学习,重温长工精神,洗涤心灵,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一只明亮的眼

  明媚的阳光在车窗上跳跃,油菜花开得正艳,浓郁的花香让人心醉神迷。我们沿着华注公路南行大约4公里,来到了禹山镇境内的华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这是唐代诗人可朋《赋洞庭》中的诗句。东湖是古洞庭湖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养殖和灌溉的需要,筑堤与母体割裂,成为一个内湖。但东湖仍不失王者风范,至今仍是华容县第一大调蓄、养殖两用湖。从高空俯瞰,湖水清澈,水平如镜,就像是湘北大地一只明亮的眼。

  景区门口,一块淡黄色巨石安卧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巨石后面有几株枝繁叶茂的茶树,开满了红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茶树后方是一望无际的湖面,此时,风躲藏在某个角落小寐,浩淼的东湖仿佛一湖碧绿的凝脂。

  我们沿着曲折的朱红色走廊拾级而上,来到一处高地,一对青年男女闯入眼帘。背影一红一蓝,整个画面都生动起来。

  这是一条单行走廊,我们只得慢慢悠悠朝他们走过去。

  “快看,那是什么鸟?好漂亮!”姑娘指着不远处的湖面兴奋地说。

  小伙子说:“是八鸭子。”

  姑娘问:“什么八鸭子?还有九鸭子吗?”

  陪同我们的一位工作人员听了,打着哈哈走上前解释,湖面这只鸟确实是鸭,它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我们当地人叫它八鸭子,学名叫赤麻鸭,东湖的鸟多嘞。姑娘笑眯眯地问,东湖有多少鸟。工作人员告诉她,东湖的鸟有100多种,有10种鸟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东湖水质好,不仅是鸟儿的天堂,也是鱼儿的福地。东湖现有鱼类近40种,是国家重要的淡水鱼供应基地。

  近年来,东湖已成为远近游客打卡的热点。

  农民的狂欢节

  李家湾是禹山东边脚下一个小山村,自古至今,因李氏族人聚居,故名。

  李家湾的名气很大。近年来,禹山镇发展乡村旅游,把这里打造成了热门景点。禹山镇已连续举办了5届糍粑节。

  我们裹着一身暖阳,走进了李家湾。这里还真是一方风水宝地,小桥流水人家,白墙绿树红花。我们来到一个名为“红色城堡”的广场上,最吸引眼球的是高高矗立的何长工汉白玉塑像。何长工右手拿着斗笠,风尘仆仆,目光炯炯直视前方。

  禹山镇党委书记付祖云介绍:“糍粑节,也是农民的狂欢节。举办糍粑节,为的是将乡村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推介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说起来,糍粑的制作工艺很简单,将蒸熟的糯米放到碓窝(石槽)里,用棍棒等捣成泥状制作而成。糍粑作为一种风味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多数地区的人们习惯在腊月打糍粑。

  华容人也习惯在腊月打糍粑,尤其在农村,打糍粑是庆丰收、迎团圆的传统风俗。华容人吃糍粑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有烤糍粑、蒸糍粑、蛋煎糍粑、腊肉煮糍粑等。

  付祖云介绍,参加糍粑节的人数一届比一届多。我们感慨万千,把一个乡间民俗办成一个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眼光真独特。

  为了宣传糍粑节,扩大影响,禹山镇政府还邀请了著名的词曲作者创作了一首主题曲:《腊梅花开打糍粑》。歌词中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童年的欢乐,乡愁萦绕,激情洋溢。

  举办了5届糍粑节,他们已经很有经验了,制定出了一套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活动开始时,20多支由村民和游客临时组成的参赛队,参加打糍粑比赛,体验丰收的喜悦、协作的快乐。打陀螺、跳大绳等民俗活动比赛一个接一个,现场笑声阵阵,呐喊声震天,整个李家湾热闹非凡。

  付祖云兴奋地说:“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糍粑节这样的活动,传承传统民俗活动,展示禹山镇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发展蓝图让人心潮澎湃,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工故里灿烂的明天。

  (刘子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大湖》《梦回长江》等。)

  本文图片由王绮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