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花瓷,古陶瓷收藏者简称“鲁花”,是唐代鲁山段店所产的一种黑地乳白蓝斑花釉瓷器,曾被奉为贡品,名满天下。
记者日前来到“鲁花”之乡,探访名窑遗址,聆听文化传承的故事。
访千年窑址
走进河南省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只见老村部旁矗立着一座黑底白字的石碑,上书“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段店瓷窑遗址”。
段店窑创烧于唐,历经宋金,终于元,烧制瓷器历时数百年,制瓷水平高,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段店瓷窑遗址面积77万平方米,文化遗存丰富,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唐代的,这是宋代的……”在距碑不足百米的麦地里,段店花瓷企业经理李新春弯腰从土里找出几块瓷片,“它们都是古代烧窑留下来的瓷片,以前多得都影响种地,村民们就把大的拣出来和在泥里砌墙。后来这里保护了起来,但地表的小残片还有很多。”
瓷片大的如小孩巴掌,小的如大衣纽扣。“这些瓷片大多是‘鲁花’。”李新春说着,把瓷片放在记者手里。细看这些瓷片,多为黑地蓝斑,釉肥厚细润,胎坚硬如石。
梁洼镇文化站站长景二君告诉记者,花釉瓷是唐代新开创的一种高温窑变釉瓷,在黑釉、酱褐釉等釉地上饰以天蓝色、黄褐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绚烂生动、变化莫测之感。唐代河南地区烧制花釉瓷的窑口很多,其中以鲁山段店窑的花釉瓷质量最好,最负盛名。
李新春介绍,作为名窑之乡,段店不少人家都有一两件祖上留下来的宝贝,如唐代的花釉瓷罐、宋代的酱釉梅瓶。“如果村里建博物馆,乡亲们愿意无偿捐出这些宝贝。”李新春说。
听羯鼓故事
长圆筒,两头粗,中间细,黑亮的釉面上点缀着蓝白色花斑——在鲁山,记者看到很多这样的花瓷鼓。
“这种鼓唐代叫羯鼓,也叫腰鼓、拍鼓,是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打击乐器。因源于戎羯,故称羯鼓。鼓身原为木质,到了唐代,由于制瓷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陶瓷烧制的羯鼓。”平顶山市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群成介绍说,《旧唐书·卷二十九》对此也有记载:“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文中的“瓦”意为陶土烧制的器物。
景二君告诉记者,唐代《羯鼓录》描绘羯鼓之声“破空透远,特异众乐”,其中还记载了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鼓乐之事:“不是青州石末,即是段店花瓷”。这里的“段店花瓷”就是指鲁山段店所产花瓷羯鼓。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黑釉花斑瓷鼓,器型典雅,釉色厚润,是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专家曾到鲁山段店调查,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故宫所藏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认定传世花瓷腰鼓确实出自鲁山段店窑。
“目前存世的唐代鲁山花瓷完整器型较少,我们根据故宫这件藏品复原出花瓷羯鼓,可以让观者领略到豪放、恢弘的大唐气象。”王群成说。
观窑火传承
窑火烧得正旺,王群成通过观察孔看了一眼窑膛,对记者说:“现在温度是1000摄氏度左右。窑温600摄氏度时排湿气,600至1000摄氏度排矿物质杂质,1000至1300摄氏度还原,保持5个多小时。这窑里烧的都是鲁山花瓷,有鼓、有瓶。”
自2006年以来,王群成致力于鲁山花瓷的复原和传承,逐步掌握了传统鲁山花瓷制作技艺,创立了鲁山花瓷传承基地,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市级非遗传承人。
复原古老的花瓷烧制工艺难度极高。王群成上百次到段店遗址搜集各种残片,进行分析化验,并请教陶瓷界专家学者,走访各地陶瓷艺人,反复进行烧制试验,终于攻克了鲁山花瓷烧造难题,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重焕光彩。
走进鲁山花瓷传承基地展厅,各种各样的花瓷琳琅满目:传统的鼓、钵、瓶、罐、注等,器型古朴端庄,釉色厚润饱满,颇具唐代风格。新创器型“太平有象瓶”“中华富强鼎”等,造型大气典雅,融合了古韵与现代审美意趣。王群成介绍,现已复原“鲁花”传统器型300多种,创新“鲁花”作品100余种,作品远销海外,并多次获奖。
鲁山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景春迎介绍,近年来,鲁山县围绕鲁山花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育了王群成、袁留福等多名非遗传承人,大力发展花瓷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我们将着力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展示、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花瓷小镇,把花瓷文化挖掘好、弘扬好、保护好、利用好,为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景春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