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图片、照片和实物展品约280件(组),凝炼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走进展览序厅,地面上一块块金色的年份牌格外醒目,从1921到1949,标注了中国共产党7次全国代表大会及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展览策展人、首都博物馆国际合作与历史文化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黄小钰介绍,此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共同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协办,集结了各馆的研究成果和文物藏品。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四个历史时期为时间线索,用史料和文物还原重大历史事件,以点带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历程。
在展览第一部分,观众可以看到《新青年》《少年中国》《每周评论》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还能一睹1872年德文版、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的真容。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吸引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关注。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为探索救国的革命先驱们点燃了信仰之光。
穿过仿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门洞,一艘古朴的木质红船映入眼帘。“这是仿照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纪念红船制作的木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黄小钰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中央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驶入历史的波涛壮阔中,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红军在井冈山时期挑粮的扁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公告、灰布制作的红四军军装……一件件展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党创建发展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星星之火,在华夏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
一面展墙上,悬挂着一双双富有年代感的草鞋,下方一幅农家妇女打草鞋的画像引人注目。画中的女子名叫陈发姑,江西瑞金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她送丈夫朱吉薰参加红军。1934年,朱吉薰所在的部队奉命北上长征,从此杳无音讯。但陈发姑始终坚信红军和丈夫一定会回来,每年为丈夫打一双草鞋,即使双目失明也不间断。直至2008年去世前,陈发姑共为丈夫打了75双草鞋。她痴情守望的故事令人动容,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
“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缴获敌人的子弹盒、击落日军飞机做的铝碗,这是怀涿县战斗英雄奖旗,它们均为首都博物馆的藏品。”黄小钰介绍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泛黄的墙面,朴素的桌椅,墙上挂着一幅《平津战役示意图》——展厅里复原的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带领观众回到那段峥嵘岁月。在西柏坡期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关键胜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四个决议案》《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国都定于北平、北平改为北京及纪年方法、国旗、国歌问题的通报》……展柜里陈列的这些文件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在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到字字千钧的分量和朝日初升的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大屏幕上播放着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这句掷地有声的宣告,时隔70多年,仍让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推出这个展览,希望它成为党员、群众开展党史学习的重要园地,希望大家在参观展览中深化对党史的认识,汲取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