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营造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的社会环境(新视角)

陆益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01日   第 05 版)

  网络社会,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使用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在此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受手机的影响自然很大。

  青少年接触智能手机越来越趋于低龄化,这和一些成人疏于管理有很大关系。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大人在带孩子时,会把手机当作玩具来哄孩子,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导致很多儿童在不知道什么是手机时就已被这种电子产品吸引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中小学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也逐渐增加。有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中小学生个人手机拥有率接近七成,超过一些发达国家。此外,随着中小学生广泛使用个人手机,给中小学教学和教育管理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新挑战。因此,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引导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尤为重要。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同时强调学校与家庭之间要保持有效的沟通和协同,正确引导学生手机使用行为。这一政策向社会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小学生在校园尤其是在教室等场所中的手机使用行为不是必要的,且弊大于利,应加以合理规制和教育;二是不正确管控手机使用行为,会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也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有不利影响,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要有协同合作机制,积极引导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

  笔者认为,虽然手机如今越来越普及,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并不意味着青少年使用手机越早越好、使用越多越好。恰恰相反,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与过早形成手机使用习惯高度相关。因而,放任青少年手机过度使用就是对儿童身心健康不负责任。同时,由于手机使用行为很多时候是在私人空间里,立法禁止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法律效力,因此用立法规范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不太现实。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措施,对公共场域中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合理规制,指导学校和家庭承担起相应教育与监护职责,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此举意义非常重大,且现实可行。

  科学合理的政策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政策执行。学校在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的过程中,应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二是教育引导为主。家长也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必要与合理的监护和引导,方能共同营造出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的社会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