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神州速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凭着高超技能登上全国舞台、打造成才之路、成就行业发展——

技能开启别样人生(聚焦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下))

本报记者 李 婕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16日   第 11 版)

  首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选手正专注比赛。

  赛场内外,数百名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务。

  健康照护项目中,选手在现场演练。

  选手在重型车辆维修项目比赛中操作。

  红色的是技能选手,黑色的是裁判员,蓝色的是赛场保障人员,还有不少教练员穿梭在赛场之间……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活跃着许多穿着各色服装的重要角色。

  因为大赛是首次举办,许多人难免好奇:他们是谁?凭啥能登上技能“国赛”的殿堂?由于哪些因缘踏上技能之路?本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听他们讲述技能开启的别样人生。

  

  “哇,这是‘国赛’,真的厉害!”

  首届全国技能大赛进行到第二天傍晚,烘焙、烹饪、西式烹调等项目所在的场馆飘出阵阵惹人馋的香味。许多观众闻香赶来,大家知道:经过一天的紧张比赛,选手们的作品——刚刚烘焙好的糕点、面包等已经新鲜出炉。

  来自山西代表团的技能小将闫鑫杰刚刚完成了这一天糖艺/西点制作项目的比赛。在一众年轻选手中,她的脸庞显得尤为稚嫩。她告诉记者,“今年17周岁。”在本届大赛的全部2557名选手中,最小的也才16岁。

  “比赛光顾着紧张了,丝毫不觉得累。”一整天下来,闫鑫杰对“国赛”的感受很真切。在本次大赛全部86个项目中,每个省份都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前来参赛的选手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精兵强将。虽然年纪轻,闫鑫杰已经拿过省级比赛的一等奖。不过,出省参加全国性比赛,还是头一回。

  “特别想出来看看,涨涨见识,看看人家是什么样的。”对于这次全国性比赛,闫鑫杰十分雀跃。为此,她提前4个月投入大赛准备,几乎每天都在实训演练,就是为能赛出水平、赛出风采。

  真正来到现场,她还是对大赛的“阵势”感到惊讶。“哇,这是‘国赛’,真的厉害!”第一天,她花了很长时间观看其他选手的比赛现场,学习人家实操中的优点。“操作卫生好,干活干净利索,造型富有想象力,真不愧是强手。”

  在现场,几乎每一位选手都称得上是本省的技能“骄子”,而全国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就是他们与同龄人、业界前辈同场竞技、互相比拼的好机会。

  比赛中,90%的选手是技工院校和大中专院校学生,10%是企业职工,但所有人的平均年龄仅21.8岁。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既是一份光荣,更是未来的珍贵财富。“能来到这儿的都是每个省的强者,可以互相切磋技艺,开拓眼界,也能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确努力的方向。”电气装置项目的参赛选手、19岁的江苏小将余守安说。

  “学技能是一定有前途、有价值的”

  赛场上,铃声、哨声、广播声不绝于耳,配合选手飞快熟练的动作,让人时时感受到这是一场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正随着比赛节奏脸红心跳紧张着呢,那边咋还做起了直播?

  原来这是网络主播“技能眼镜哥”带领观众一起“云观赛”呢。实际上,这位主播是广州市技师学院的高年级学生,也是一名技能能手。

  “因为自己懂技能,就想把更多技能之美、技能之趣传递出去。”这位本名为钟正二的主播说,以前是拍摄技能相关的视频,这次难得赶上“国赛”的大好机会,便让更多网友一起领略大赛风采。

  愿意做这样的尝试,还因为他内心的那份笃定:“学技能是一定有前途、有价值的。”他说,年轻人喜欢拼,累一点没关系,但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场技能盛宴上,许多人跟他一样,对技能的价值深有感触。来自江苏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的成冲是电子技术项目的教练员,他指导的一名选手成功通过选拔进入“国赛”。

  但交谈过后才知道,这位教练也是“95后”,24岁。他十分感慨,“正是因为较早接触技能,没有随波逐流,一路坚持下来,才能走到现在。”

  年纪虽轻,但他已经受过从企业到学校、重回业界、再返校园的好几轮历练,从搞教学设备生产到去工业现场,再到指导学生备战技能大赛,“有技能在身,许多机构认可,工作机会不愁,这是最大的底气。”他说。

  在他看来,参加技能大赛就是提高技能水平的一次绝佳机会。拿电子技术项目来说,对选手的考核分为硬件电路设计、故障维修、电路程序设计好几个模块,这就要求选手必须是多面手,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对技能大赛促学、促教的作用,许多技工院校也有一线感受。

  广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刘海波说,一方面,通过对竞赛技术发展趋势、标准、规则的研究,教师队伍能够得到提升,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较短时间里全面、充分地了解、熟悉技能。“不是单一技能,而是复合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未来在企业都是很受欢迎的。”他强调。

  “有好的技能人才,才有更好的中国制造”

  在赛场上,总能看到裁判员们时而观察记录、时而现场打分、时而聚拢协商。不管是高精尖的飞机维修、深藏系统的云计算还是人人有感受的烘焙、花艺、餐厅服务,竞赛背后都有一套专业的标准。

  选手专业表现究竟怎么样?这由众多裁判员一起来商讨定夺。本届大赛上,共有2376名裁判员,其中裁判长86人。在他们眼里,大赛和行业动态、人才需求息息相关。竞赛,就是为行业拔尖子、打基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系主任刘翔担任本次大赛云计算项目的裁判长。他举了一个现实例子,许多电子商务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络系统,日常运营没问题,但一旦遇到“双11”“双12”这样的大型促销日,大量用户涌上来,网站系统却不一定能经受住考验。

  基于这样的现实考虑,在云计算项目的比赛中,就对选手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能搭建一个系统,还要有在云端合理部署系统的能力,当系统遇到这类问题时,可以进行自处理。同时,还要考虑安全问题、系统的可拓展性,综合下来,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验。“就像脚踩几个跷跷板,要在各方均衡中做出最好的架构。”刘翔说。

  现实中,作为典型的新基建,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让业内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越发突出,其中,技能人才不可或缺。“云计算对应的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只有技能人才的底数大了,上面的高精尖才更有支撑。培养技能人才十分关键。”刘翔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我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依然很好。常常是一个人手握两三个offer(录取信),是我们的学生在挑工作。”

  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衔接,全国技能大赛不仅引领着专业建设的风向,也让人们看到了夯实技能人才基础的重要性。“有了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工业4.0、人工智能……”大赛电工项目裁判长张春芝说。

  大赛虽短,但更多技能的“种子”,会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中播散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