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宁夏固原“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纪事——

“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

本报记者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今年7月,林锦云(右一)与童金梅(左一)查看牡丹籽的生长状况

  企业收购的香菇,进入利民村冷库进行分级。

  在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张强在进行设备维修。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刚刚喂完牛,这不就赶紧来看看额(我)的‘金蛋蛋’咋样哩!”六盘山下,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利民村的温室大棚前,村民李宝山操着浓郁的地方腔说道。4年前,因为铡草时发生意外,李宝山失去了右手,但他依然不失乐观,黝黑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笑容。

  “这就是额(我)种的‘金蛋蛋’,像这样的就可以摘了,不过摘的时候可得小心。”走进大棚,李宝山单手娴熟地从菌床上削下一株成品香菇,轻轻地捧在手里,“就靠种菌菇,额(我)去年就挣了3万多块钱,多亏了福建朋友帮额们(我们)出主意!”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7月16日清晨,利民村显得格外热闹,原来是又到了企业进村收菇的日子。种植户们穿梭在大棚里、菌床旁,将刚摘下的菌菇有序装篮,再统一送到不远处的卡车集装箱上,大家伙忙得热火朝天。

  “别看现在菌菇种植搞得红火,2年前,村里的400栋温棚有一半都是闲置的。”利民村第一书记侯志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利民村是生态移民村,建档立卡户较多,且主要劳动力为老人和妇女,有能力搞大棚蔬菜种植的是少之又少。

  随着一个人的到来,利民村发生了改变。2018年底,福建干部袁云福来到固原,挂职担任原州区副区长,分管扶贫工作。

  眼见易地搬迁后,村民生活还是没起色,初来乍到的袁云福,立刻着手调研。他白天进村入棚,考察种植情况,晚上逐户串门,了解村民需求。经过一个月的走访了解,他认识到,利民村致富受阻,主要是因为没能利用好现有优势。

  “我们福建莆田,有很多村民就利用日光温棚搞菌菇种植,听说效果不错,利民村能不能照搬这种模式?”在扶贫日记中,袁云福这样写道。

  想法究竟可不可行,还得权威人士说了算。通过援宁工作队,袁云福邀请了几位福建农科院的技术专家来到利民村实地考察。“没想到还真行!专家说固原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香菇、滑菇等生产出菇,而且菌菇种植劳力需求小,老人、妇女都能胜任。”听到肯定答复,袁云福很兴奋。

  2019年6月,袁云福请调200万元闽宁资金,从福建引进一批香菇优良品种,按每户发放4000袋菌包的标准,投放给利民村的69个建档立卡户,李宝山家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给额们(我们)免费发了菌包,但毕竟是第一次种,万一失败,不就白忙活了嘛。”得知村里要组织种菇,李宝山心里也是没底。“后来才知道,额(我)想的问题,福建干部早就想到咧!”

  “农学专家不能长期驻村,那我们就去请‘土专家’!”袁云福四方打探,从莆田聘请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农民技师,手把手“传帮带”,在采摘、储存、烘干以及病虫害预防等方面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从而确保菌菇成活率。

  只保障生产还远远不够,销售环节同样需要统筹兼顾。“我们了解到在一些地方,菇贱伤农、丰收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袁云福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并很快与一家企业达成协议,制定了每公斤5元的保底收购标准,顺利解决了销菇难的后顾之忧。

  事实证明,这小小菌菇已经为利民村撑起了“致富之伞”。“不到一年时间,全村共出产了3万多公斤菌菇,村民获利达90多万元。”侯志说。

  “去年我们家2个大棚就采摘了5000多斤菌菇,今年我又新租种了1间,不出意外的话,收入肯定能更好。”李宝山信心满满地说道。

  牡丹花“榨出”过冬煤

  “今年正好是油用牡丹的丰产期,抚育压力可是不小。”在原州区河川乡,大山环抱中,黄土塬牡丹山庄的花田层层叠叠,首尾衔接,技术人员带班组长童金梅正忙着除草养护。

  殊不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童金梅曾尝尽了生活的苦楚。该上初中时,由于家里实在困难,作为家中老大,她主动退学,开始在附近工厂打工谋生。出嫁后,家庭条件同样艰苦。“最难时,2块钱一包的食用盐都买不起。”童金梅说,“那时候,真的穷怕了!”

  2015年初,听闻附近有人招收贫困户种牡丹,尽管心中有所怀疑,但每天80元的工资诱惑还是驱使童金梅决定去看看。

  “万万没想到,种牡丹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童金梅告诉记者。

  2006年,闽商林锦云在第5批福建援宁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来到固原开始投资建厂。从二手车收购到化肥生产,从煤矿开发到装修施工,最初的几年,林锦云的发展方向一变再变,帮扶效果却微乎其微。

  “2014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一下子打开了我的发展思路。”彼时,河川乡寨洼、南洼等村刚刚完成搬迁,撂下了大片的荒山梯田,这让林锦云动起了种植油用牡丹的心思。

  说干就干。2014年底,在甘肃、安徽、山东等地考察了一大圈后,林锦云采购了一批牡丹苗种,专门开辟五六亩试验田,开始第一次试种。“虽然牡丹抗寒性不错,但12月的原州已经入冻,气温实在过低,再加上外地苗木‘水土不服’,第一年试种失败了很多。”林锦云告诉记者。

  “我们这数辈务农种的都是马铃薯、玉米、小麦,看来这种牡丹是真不行哟。”作为山庄招收的第一批试验人,看着面前冻死的大批牡丹花苗,童金梅心里也是直犯嘀咕。

  但不甘心的林锦云,并未轻言放弃。“种植季节不对,那就调整栽种时机;苗木不适应水土,那就自己育苗栽培;土壤盐碱度高,那我们更要严加选地。”在经过多次尝试后,牡丹存活率成功达到97%以上。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宁夏,居然只是来搞绿化?”尽管林锦云的牡丹种植已证明切实可行,但在许多不了解实情的贫困户眼中,通过种植牡丹脱贫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了帮助村民们迅速转换观念,林锦云掰着指头给乡亲们算了一笔账:种玉米一亩收益只有600到800元,而种油用牡丹一亩收益可达4000多元,加工成产品,收益还能再翻一番……“我们不单单要让老百姓赚到钱,学到技术,还要帮助大家改变致富旧观念,这是我们闽商来到宁夏的责任使命。”林锦云说。

  经过多年摸索,林锦云的牡丹种植基地现已发展为集农业种植、生态修复、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直接为147个建档立卡户解决就业问题。

  “这些年,我哥哥、嫂子、公公都来到山上一起种牡丹。现在,一家人年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童金梅说,“原来过冬,家里穷的只够买1吨煤,不够还得上山捡干柴烧,现在家里买的煤是越来越多,日子也是过得越来越红火!”

  马铃薯换来“安稳活”

  7月17日,隆德县西郊,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内,人头攒动。一辆自厦门驶来的货车,刚刚停稳在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大门前,瞬间便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伙这是想看看,厦门大学又给企业送啥好东西啦!”黄土地公司总经理杨俊有笑着说道。

  “这次运来的是9台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学校为园区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提供的第二批设备。”隆德县副县长、厦门大学派出干部马龙介绍道。

  2012年底,厦门大学与隆德县建立结对关系,确立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的帮扶思路。在2015年国家扶贫日当天,康业扶贫产业园正式宣告成立。

  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厦大历任派出干部眼中,产业园建设是帮扶隆德的重中之重,马龙也不例外。

  “黄土地公司主要用本地特产马铃薯做原料,生产水晶粉丝和方便粉丝,吸纳了一百多名建档立卡户。”马龙说,“我们学校有专门销售隆德食品的特产商店,黄土地生产的粉丝产品非常受欢迎。”

  杨俊有告诉记者,自2017年来到隆德后,厦门大学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替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马县长更是一周一趟地往园区跑,主动催我们提问题,企业的产值、就业、销售数据,他记得比我还清楚。”

  2018年,在了解到企业有提升粉丝产品质量的具体需求后,厦门大学联合宁夏大学与黄土地公司,决定共建一个450平方米的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同年6月,厦大便捐出了价值80万元的第一批设备。

  “有了这批仪器,我们实验室能做的产品检测肯定就更多了!”如今,看到第二批设备顺利送抵,黄土地公司机械操作员张强很是激动。

  “要不是来这里上班,我应该还在外面漂着咧。”38岁的张强原是陈靳乡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他不得不外出务工。“搬砖、下矿、物流我啥都干过,收入倒是不错,但就是离家太远,那时候做梦都想在家门口找份安稳活。”

  得知黄土地公司大量招收建档立卡户,张强立即决定回家工作,成为黄土地公司的一名叉车司机。

  “他特别朴实肯干,每次运货都是行得稳码得齐。考虑到设备维修需要有员工尽快掌握,我们就有意安排他往机械操作员转型。”杨俊有说。

  “刚开始学习那会儿,我压力特别大。”张强说,尽管有专业团队为自己培训,但因为自己只有初中文凭,以及书面学习和实际操作有差别,一开始他始终掌握不到窍门,只能领到保底工资,特别发愁。

  “但老师们不放弃,仍然继续耐心指导我。渐渐地,自己对操作流程越来越熟悉,维修检测都能自主完成了。”张强表示。

  如今,张强已顺利完成转型,并且还考取了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但他似乎并不满意。“虽然现在一个月能有3500块钱的收入,但我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去厦门大学深入培训一次,好让我的操作技术再‘升升级’。”张强笑着跟记者说道。

  六盘山下,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留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著名诗句,如今,“闽宁模式”,正在缚住贫困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