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马书记扶贫记(众生相)

杨 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咱村的光伏发电运转怎样?最近雨水少,山上的林果旱了吧?有没有因为疫情返贫的情况?”尖山子村脱贫2周年之际,马书记忍不住又问起村里情况。浑厚的声音和关切的眼神中满含着对脱贫群众的关爱。

  村民口中的马书记,是马春永,2017年3月被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委遴选接任青龙县茨榆山乡尖山子村第一书记兼脱贫攻坚队长,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年底就要脱贫验收,我没有一点驻村帮扶的经验,真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边学边干,一天掰成两天用。摸清村情后,马书记决定“用脱贫验收标准倒逼工作推进”,用“电”破难局。

  尖山子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长久以往考核肯定不达标。思来想去,马书记决定,上光伏发电!这一想法得到市里和区里的大力支持。

  但选址定在哪?选在小学房顶,风吹雨打怕有安全隐患;选在合作社房顶,因土地性质问题也不能安;最后只好定在村部东北角。为了增大采光系数,马书记组织建设了一个彩钢棚。钢棚上方有网线,旁边有几棵树,影响光伏板的安装。找网通公司、说服村书记、找来施工队……他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累弯了腰。25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落成后,年发电量近3万度,年收入2万多元,完成了贫困村退出的重要指标。光伏公司的负责人很有感触地说,“没有马书记的韧劲,光伏发电项目早泡汤了。”

  村里大部分是山地,林果种植效益不高,基本靠天吃饭。“想要把水抽上来,也得先解决电的问题啊。”拿着写好的请示,马书记跟乡里一起找到相关部门,请求尽快增设5台变压器。在北戴河区、青龙县领导合力推动下,变压器终于到位了。“施工时有的村民不让挖坑,有的硬是不让高压线从庄稼上过,有的要调整点位离自己地近些。”困难总是接踵而至,但耐心却始终“满格”。白天说、晚上唠,一户户做工作,马书记的耐心和恒心深深打动了村民,村里山场终于通电了!

  完成了引水上山最关键的一步后,马书记又急忙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爬山越岭,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确定打水点位,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考察设计。村民们一看“好饭”摆到了嘴边,劲头儿更足了:抢着挖坑砌水池,建水塔,铺管线……一个月下来,完成引水上山工程建设11处。看着源源不断的水流滋养着山地,村民们笑着说,“终于解决了灌溉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的林果能卖出好价钱啦!”

  为了尽全力帮尖山子村尽快摆脱贫困,马书记努力争取并得到了北戴河区的鼎力支持:区委区政府投入40万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区里每次慰问都给贫困户送来近10万元米面油;北戴河医院到村里免费义诊1000多人次;区疾控中心对整个村子进行消杀,净化村内环境,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

  2017年年底,马书记驻村察看光伏发电情况时,脚下所踩的石堆突然坍塌,摔倒在三棱石上,腰椎肋骨三处骨折,后被鉴定为九级伤残,为尖山子村的扶贫工作作出了“货真价实”的贡献。即便是这样,他还打电话联系企业,促成企业给小学捐赠文体设施,帮村民卖出一万多元的农产品。村民们由衷地说,“咱看得出来,马书记是真心实意为咱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他将全部身心都放在扶贫上,无暇关心身患冠心病、哮喘病且刚刚孑身一人的老母亲,一直靠着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小家,却把脱贫“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

  如今脱贫奔小康的尖山子村,漫山遍野的果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村民们的笑声,时常在山谷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