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文脉绵长海口村

纪从周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01日   第 12 版)

  千年古樟树

  小雨淅沥中,我们下了长途汽车。撑开伞,举目四顾,没有行人。古村落在哪儿?但见村野阡陌,树木葱茏,却无路标。遂沿一条小路,试探前行。

  寒风冷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心中不免埋怨自己。网上搜着个江西省德兴市千年古村海口村,就鬼使神差地跋涉而来。碰上雨天,茫茫不知所向。

  顺路拐弯,瞥见路口立着人物雕像,还是“古装官员”。碑刻上说,这是该村在唐朝时期的第一位进士董申。在任期间,深受百姓拥戴,尊儒崇学之风盛行。自其之后,该村仅董氏家族考中进士者就多达174人,可谓“进士之乡”。

  还未进村,碰上“儒学”,谒见“进士”。心中升起一点阳光。

  踏着泥泞前行,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在雨中寒暄、握手。旁边还停着引擎的汽车。显然是在送别。我快步绕行。

  “等一下,书记带咱们去!”妻子和一中年人跟上来。她说在后面问路,就有一女士快言快语地一指:“问他!村里的书记。”

  原来刚才送客的是村支书。

  书记带路。我喜出望外。

  书记朴实随和,相互聊着,就拐上了一条砂石小道。路边树木葱郁,一棵棵高大的古木不时撞入眼帘。上前看标牌,动辄数百年、上千年。

  “古樟树在我们村有上百棵,等会儿你们就能看到最大的一棵。”一说起自家村镇,书记谈兴愈浓,“我们这古村有千年文化传承,有古街弄、古戏台、古码头……江西的第一位进士董申也出在我们村,就是你们在村口看见的那座雕像……”

  “等等,”我突发联想,“你们村董姓很多?那你……”

  “是,我也姓董,叫董文才。”

  说着话,来到了村中,一群人立马迎了上来。原来他们也来自外地,早与书记有约,专门来参观古樟树的。但见管理人员正开启一个大院的门锁,随即推开了两扇大门——我扭头一看,一棵巨大的古樟树立马扑入眼帘。

  古樟树,主干虽尽显沧桑,枝叶却蓬蓬勃勃,树冠几及整个院落,魁伟的身躯,尽显千年古韵。

  由上及下,看到树的根部,突然发现一个大洞。我好奇地跳进去,环绕踱步,丈量其大,约有10平方米。抬头仰望,透着空心的树干,可见天空。

  爬上来,看到书记还在给人们讲解,说古樟树已经两千多岁了,树干须由16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围,而树根部的洞穴则能容纳80个成年人。关于古樟树底部的洞穴,据说是2010年10月的一次火灾所致。古老的樟树在大火中燃烧了十几个小时,火被扑灭后,海口人万分痛心,却没想到大樟树除在根部烧成一个大洞外,第二年竟又枝繁叶茂,神奇地活下来了。枯树逢春越长越旺,千年古樟苍劲茂盛。

  参观过程中,书记讲起“海口”一名的来历——因安徽乐安之水,江西李宅之水和浙江体泉之水在此汇合,号称“三江归一口”,故得此名。董文才不但是海口村的书记,还是海口古文化、古文物保护研究协会的会长,对海口了解颇深。2006年,董文才怀着对古文化研究的一腔热血,创办了德兴市古文化保护研究协会。十几年来,他带领当地的古文化爱好者,挖掘、搜集、整理了海口183名进士的事迹,并对海口23栋古民居、3条古道及古码头、古戏台、古樟树等进行了修缮。

  返程之际,小雨还在淅沥。我和妻子撑起伞,正穿街走巷奔车站,手机忽然响了。是文才。他说刚忙完,要开车送我们。素昧平生,就待我们如朋友,令我心里倍感温暖。

千古词山多慷慨(行天下)
江城的夏天
文脉绵长海口村
黑惠江畔核桃源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