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5月01日 星期五

有趣的创意在这里相遇(复工记)

本报记者 苗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5月01日   第 07 版)

  郎园Vintage入口
  苗 春摄

  郎园Vintage中的良阅城市书房
  北京首创朗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郎园Vintage的戏剧活动场所虞社
  北京首创朗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迎着春风,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桥沿着建国路南侧往西步行不远,就来到写着“郎园Vintage(复古)”的红墙下,扫健康码、测体温、登记姓名后,便可以进园畅游。

  这一天是4月20日。园区新换的广告牌艳丽夺目,翠绿的爬墙虎铺满墙壁。园区游人不多,但停车位被占用了3/4,书店的窗下有姑娘在安静地读书,开张的饭馆门上,“营业中”的木牌饶有情调。还有店铺在做小的修缮,工人们拿着工具进进出出,力争用更好的面貌迎客。郎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早在2月底,郎园就实现了复工率100%。

  CBD的世外桃源

  郎园Vintage占地2.3万平方米,并不算大,但它因低密度办公的特点和文化传播平台的属性,在寸土寸金的CBD(中央商务区)被视为世外桃源。2019年1月,郎园被首批认定为北京市级文创园。

  据郎园助理总经理丁明志、品牌负责人宋秀平介绍,郎园隶属国企首创置业,前身是万东医疗器械厂,园区有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式厂房18栋,现有61家企业进驻。首创朗园在北京有3个园区,郎园Vintage是最早的一个,已经运营10年,此外还有石景山的郎园Park(公园)和朝阳东坝的郎园Station(车站)两个园区,在杭州和厦门的项目也正在设计改造、运营中。

  10年来,郎园的主导产业一直在不断升级:2011、2012年,进驻的是凤凰网、央视记者站等传统媒体;2013、2014年,互联网企业罗辑思维、穷游网等进驻;2016年开始第三轮产业升级,以腾讯影业为代表的影视企业数量增加。“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第四轮产业升级,制造文化内容的头部企业入驻较多,比如索尼音乐、啊哈娱乐等。”

  园区的办公企业目前已全部复工。“在郎园工作的企业员工共有将近2000人,各个企业用小程序每天填报大家的健康情况。”宋秀平说。除了执行14天隔离,园区还每天在微信群里发园区疫情防控日报,告知每天进出园区有多少人,哪家企业要复工,园区也会入室消毒,公共区域每天4次消毒,“到目前为止,园区零感染。”

  打造一个线上郎园

  去年,郎园组织的线下文化活动,有约1200场之多。他们的文化活动内容有几条线,比如郎园大师课、郎园电影自习室和讲解音乐会等。许多文艺界名人都曾来过朗园,还有艺术家的工作室落户这里。

  今年的疫情让朗园的线下文化活动停滞,但也提供了线上发展的新契机。

  最近,郎园主办的两项线上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是联合全民K歌举办的“玉声如乐·昆曲battle(比拼)大赛”,二是他们与著名话剧导演艺术家王晓鹰的鹰剧坊以及大麦网联合出品的线上话剧课。

  刚刚结束的昆曲K歌大赛,冠军选手郝屿以一曲《玉簪记·琴挑》里的《懒画眉》,收获了2.33万票。全民K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大赛运用了全民K歌的“在线歌房”功能,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戏迷通过线上平台切磋技艺。之所以携手郎园举办活动,是因为郎园多年的昆曲文化资源积累和优质的昆曲粉丝社群运营。昆曲比较小众,而且演唱难度较高,但参与活动的人数超出预期,开赛不到5天就收到了400余首参赛作品,而且戏迷整体演唱水平非常不错。他表示,“希望通过年轻人容易参与的方式,更好地传播昆曲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从我们的传统艺术瑰宝中汲取力量,帮助大家减压。”

  王晓鹰的鹰剧坊就落户在郎园,录课和后期都在这里的虞社进行。他介绍,4月20日的《推开戏剧之门》第一季线上点映会,原本计划招募50人,最后扩大到钉钉社群上限1000人,还不能全部容纳希望参与的人。

  丁明志介绍,疫情发生后,郎园的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整体转到线上。从正月十二开始,公司员工每人一天轮值做“小主播”,带领园区企业做淘宝直播。经历了起初的拘谨,现在大家都很踊跃,公司的文创产品,比如昆曲口红、帆布袋曾经卖断货,企业的面包、咖啡、鲜花、洗面奶和东坡肘子销量也很好。公司联动线上平台组织的其他文化活动,比如和雅昌艺术网联合组织的昆曲知识直播,艺术爱好者和大师书来信往的“智美时刻”,微信公众号“郎园号外”的日签等,也吸引了很多关注。

  郎园不仅自己举办文化活动,还担当文化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海量大数据孵化器联合创始人、美连科技董事长沈立勤就是郎园的创业导师之一。她告诉记者,郎园孵化的几个项目,去年运行都非常好,今年因为疫情戛然而止。“原来我们在线下吸引忠诚度较高、落地体验要求也比较高的人群,提供好的内容,再给线上带来一定的流量,助力园区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现在因为疫情,这个逻辑就有了问题。”经过各方深入沟通,大家决定转做线上。沈立勤帮艺术家思考提供给顾客哪些价值,控制成本,建立长远规划,搭建线上传播平台。“大家有了群体感,互相帮助,抱团取暖。”她说。

  欣欣向荣的创新空间

  走访郎园Vintage,这里的“网红打卡地”IdeaPod会是令人感觉最有活力的空间。其海归创始人将纽约的创意家工作俱乐部模式搬到郎园,采取会员制。北欧风情的公共区域,设计独到的私人工作室,风格百变的会议室,室内栽培的高大玉兰树,甚至小小的电话间,都显得与众不同。

  IdeaPod郎园空间主理人杨阳说,这里不同于传统的联合办公,“后疫情时代,可能会从传统的‘我需要一间办公室’,消解为‘我只要有一个工位’。”她说,他们提出“第四空间”的概念。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即家、公司,第三空间是星巴克那样约人谈事,以一杯咖啡吸引大家,事完则散的地方,“我们想做的‘第四空间’是复合型的,带有磁场效应,利用社群的粘性吸引资源和会员,不但可以办公、谈事,更注重社交属性和场域赋能。”

  IdeaPod的创新追求、沙龙性质,与郎园有一致性,甚至是郎园的缩影。空间里大家从事不同行业,给彼此带来更多新鲜资讯,这正是创新产生的土壤。郎园文化生态建设和IdeaPod的社群,都能够激发更多更好的创意。

  郎园的创新,还在于它具有了公共文化平台的属性:这里已经成为CBD的文化中心,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肯定。宋秀平表示,郎园有专做社区文化服务的团队,“我们有策划经验、组织能力和资源,可以用文化搭建起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

  丁明志不讳言,受疫情的影响,园区第一季度收入指标只完成了40%。公司在全国只有72个员工,平均年龄31岁,工作量比疫情发生之前大得多。“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往长远看。疫情总会过去,大家永远需要文化。”他说。

“网红”呈现新气象(墙内看花)
有趣的创意在这里相遇(复工记)
“五一”音乐会致敬抗疫英雄
新媒体纪录片迅猛崛起
北影节在线影展将呈现32部佳片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