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温哥华36街的中国味道

李子君(15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18日   第 11 版)

  夏天到了,住在我家对面的邻居老奶奶珊蒂家窗户下面的那株牡丹花又开了。这株牡丹花是珊蒂老奶奶8年前参加我们家组织的街区第一次中国新年聚会时,用我和妈妈给街区所有退休老人和孩子们准备的红包买的。她说用红包买牡丹花种在花园,可以时时记得她和中国家庭的友谊。

  看着这株枝叶茂盛的牡丹花,总让我想起8年前那个难忘的“加拿大中国年聚会”。就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几天,我们一家搬到温哥华西区36街。为了庆祝搬新家和中国新年,同时也为了让邻居们了解我们和中国文化,我和妈妈计划在家里举办一次中国农历新年街区派对。这个街区一共有22户人家,我们是第一户中国人。住在我家左边的是律师莎拉,和我妈妈的年纪差不多。她的先生是我们街区长得最高的人,我们叫他加拿大“姚明”,他是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授。他们有两个非常漂亮的金色卷发女儿——贝蒂和凯特。住在我家右边的是一位非常优雅和善的退休女教师——艾纶,虽然已是80多岁的高龄,还是每天将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展示中国人的热情,聚会前一周,我们和热心的莎拉一起给街区的每一位邻居送去精心制作的邀请卡。邻居们都非常开心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并且开始期待这次新年聚会。我们在家门口挂起了舅舅专门从广州带来的3个漂亮的大红灯笼,并贴上中国对联,还摆放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春节装饰品。

  经过几天的布置,我们家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年味道。聚会的日子终于来了,几乎所有的邻居都盛装出席了我们的中国新年聚会。妈妈做了丰盛的菜肴,有年糕、饺子、鱼、肉焖笋等。邻居们也带来了他们的拿手菜,我们互相分享和交流中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品尝美食之后,大家进入了另一个快乐环节,展示街区孩子们的才艺。我组织和鼓励街区所有孩子一起来展示才艺。贝蒂和凯特这对小姐妹穿上了非常有特色的服装,拿着木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8岁的爱丽斯用小棍子轻轻地敲起杯子,清脆悦耳的声音,让大家耳目一新。最后轮到我和哥哥。我戴上演奏古筝需要的特别指甲,穿上中国民族风格的表演服装,像以往表演一样,先简单介绍了我的古筝和哥哥的二胡两种中国民族乐器。看见观众们期待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对这两种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哥哥短暂眼神交流后,我们开始表演排练了无数次的加拿大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响起,鸦雀无声的客厅、邻居们赞许及投入的表情,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有多喜欢我和哥哥这独特的“中国味道”。演奏到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和着我们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唱起来了。那一刻,我演奏得特别投入,因为我真的觉得大家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互相学习、欣赏和尊重彼此的文化,我也为自己可以传播中华文化而骄傲。

  我和哥哥的演奏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了,邻居大卫教授赞扬说:“你们兄妹太了不起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乐器,更没有想到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可以和加拿大民歌那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邻居莫丽也专门走过来对我和妈妈说:“太感谢你们了。”她在这里住了20多年也没有认全邻居,没想到一个刚刚搬来街区的中国家庭让她不仅有机会认识所有的邻居,同时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了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家庭。她还建议大家在中国新年晚上,家门口的灯都不要关,要和我们一起庆祝。那一夜,我们的街区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在过中国新年。

  这次新年街区派对活动,让我大大增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我突然发现中国文化对我是那么的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一家尽快融入新社区,更让社区其他居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之美。

  自那以后,新年聚会成了我们街区的习惯和传统。牡丹花、民族乐器表演、中国菜和除夕夜街区的灯火通明,一起成为温哥华西区36 街独特的中国味道!

  (寄自加拿大)

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温哥华36街的中国味道
18岁英国姑娘:“将未来和中国编织在一起”
都灵母佑学校孔子课堂揭牌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