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中国语言扶贫实践路径和经验体系建立

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18日   第 11 版)

  在日前于京举行的、我国首次聚焦语言扶贫主题的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中国语言扶贫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路径和经验体系。“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国语言扶贫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说。

  

  借助语言助力脱贫

  语言扶贫是什么?如何做好语言扶贫……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的与会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利用或借助语言来开展扶贫、助力脱贫是专家对语言扶贫的共识。

  “语言与贫困具有相关性,语言可以扶贫,源自语言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人的能力和机会的密切关系。”李宇明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就同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借助语言助力脱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娟介绍了当地的脱贫经验:“我们在深度贫困县东乡县开展了农民的普通话培训工作,农民的语言面貌得到了提升,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性变高了,从而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说:“语言具有不可打破的代际传递功能,一个群体一旦陷入语言文字型贫困陷阱,那么这种类型的贫困就出现代际传递现象。因此,缓解很多深度贫困群体的贫困需要从儿童开始进行统一语言的培养。”

  论坛发布《语言扶贫宣言》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和核心经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以及外语都是语言扶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发挥着作用,多元和谐共存。

  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是人类减贫事业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了各种措施开展扶贫减贫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由此吹响了3年语言扶贫减贫攻坚战的号角,这也成为助力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纲领性文件。

  数据显示,《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以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面向贫困人口中不通普通话的农牧民、干部、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学前幼儿等群体,组织开展普通话专项培训,每年覆盖100万人次以上。

  同时,分别针对农牧民、学前幼儿普通话学习的入门级用书《普通话1000句》和《幼儿普通话365句》编写出版;《普通话1000句》微课程在“语言扶贫APP”上线,满足用户多元学习需求……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现全面对接。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徐晓萍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国多数贫困地区实现推普广动员、广参与、广覆盖,贫困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通普通话的人数不断减少,交流交往能力有所增强、职业技能明显提升、创业就业致富愿望更加强烈。

  语言减贫是一项基础性的扶贫减贫举措。“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扶贫减贫事业,无疑为语言与贫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颇具特色的背景以及材料,也为人类的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李宇明说。

  本文配图来源:百度

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温哥华36街的中国味道
18岁英国姑娘:“将未来和中国编织在一起”
都灵母佑学校孔子课堂揭牌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