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安顺廊桥

钩沉成都历史

李贵平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10日   第 11 版)

  安顺廊桥

  在许多拍客眼中,成都的夜景比邻居重庆差了一大截。夜幕中,大山城的建筑、桥梁、街道、船坞、码头等斑斓梦幻而有层次,五彩光晕爬过沟沟坎坎漫漶出江河般的婉转韵致,而“一马平川”的成都则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了,幸好成都还有一座安顺廊桥。

  前不久我去安顺廊桥拍夜景,清朗之夜,月华如水,树影婆娑,一弯虹桥下,阵阵风儿吹过河面,在夜灯中泛起粼粼波光。桥的另一边,一帮老戏迷聚集在树荫下,你拉弦来我敲锣。

  安顺廊桥最大的魅力,是可以从桥上钩沉出鲜活而厚重的历史波光。廊桥上铭刻一副《廊桥赋》,是当代剧作家魏明伦的作品,“反射阳光者,虹也;反射人情者,桥也。桥上行人,桥下倒影。桥梁贯穿历史,人情贯穿桥梁。”这也是对安顺桥历史余韵的简练诠释。

  成都是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水滋养了城市,更孕育了成都的桥文化。

  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合江亭旁,横跨南河。该桥全长81米宽6米,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图案,桥墩上配有两尊石制水兽。桥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

  巴金先生曾在回忆录里写道,他幼时出成都去外省求学,便是在安顺桥上船,顺江而下,那一道轻轻漾起的泛舟水痕,掀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惊天波涛。

  今天,如果沿锦江骑行一圈,你会在合江亭下、老南门大桥、百花大桥上游等地,见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码头,共12个。当年修建锦江码头,一是为了在锦江上游设立停靠点,二是可以改善河岸景观,增加市民亲水的途径。

  有些码头至今还在,但大多成为清理河道垃圾的小船停靠点,不复旧日景象。12个码头中,安顺廊桥一度“臭名远扬”——它曾经是四川最大的尿粪码头。

  20世纪60年代以前,尿粪是成都周边农民不可或缺的肥料。当地人刘孝昌回忆说,他还是个娃娃时,常去安顺廊桥码头玩儿,那里有个朱姓老板的尿粪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运粪的船儿有10米长,中间一段搭个小篷,后端被划成一格一格的,那是分舱,有五舱、七舱、九舱。船儿装满尿粪后吃水很深,有10多吨重,压在水面上荡出一道道波纹,但我从来没看到粪船翻倒过。”刘孝昌说,那时的锦江上,常有一串串轻盈的白鹭、燕子、麻雀叽叽喳喳从空中掠过,可爱得很,黄昏时还有初试翅膀的小蝙蝠更惹人怜爱。娃娃们都喜欢跑到安顺桥来赏景,玩高兴了就噗通跳进锦江里游泳,运气好的还能伸手抓到一条鱼,捏回家熬汤喝。

  如今,安顺廊桥已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集交通、历史、文化、商贸于一体的景观,等待你我来造访。

“宁波帮”与时代同行
绿色发展永不落幕(永宁阁随笔)
钩沉成都历史
一小时穿越半个世纪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