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8月29日 星期四

以红带绿 以绿托红

沂蒙老区旧貌换新颜

汲梦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29日   第 11 版)

  沂蒙山深处的梯田
  杜昱葆摄/人民图片

  八百里沂蒙山,青翠绵延不绝;五千年沂河水,清流潺潺奔远方。作为革命老区的沂蒙山区曾经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如今,这里已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九间棚村历史久远,相传一刘姓夫妇于乾隆年间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子孙,砌石为墙分为九室,故名九间棚。

  九间棚村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土地瘠薄,缺水没电,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劣,村民生活十分艰苦。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零零星星分成3100多块。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

  “买了自行车三年没进家门,只能放到山下亲戚家”“旱天要用秤分水。”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回忆说,“俺们村坐落在沂蒙山海拔640米高的龙顶山上,以前没有路,上下山只能攀悬崖。”

  1984年底,刘嘉坤当上了平邑县九间棚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半年多就架上了电,修成了一条宽6米、长3500米的盘山路。苦干5年,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迈出了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随后,九间棚大做金银花和旅游业文章,形成了“山上农业加旅游、县城企业、农业科技园”三大经济板块,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典型富裕村。

  九间棚的巨变,是沂蒙山区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那时,沂蒙山里穷,城里人的日子也不好过。退休干部王毅然回忆说:“当时吃穿住行都犯愁,整个临沂城只有三两条街,如今的滨河大道,在当时还只是一片芦苇荡。”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把当年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转化为创业创新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换来老区崭新面貌。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头脑活络的农民进城,在街道摆起露天小地摊。政府因势利导,先是帮着搭建雨棚,后又引导商户室内经营,产生了第一代临沂商城。

  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临沂已有16处市场,年成交额过亿元。品种大到汽车配件、小到针头线脑,“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2000年起,临沂推进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换代,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拥有专业批发市场134个,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8月,临沂被授予“中国物流之都”称号。

  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临沂商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于庆洋在临沂商城里经营劳保用品十几年,如今成为新明辉网上商城主要负责人之一,“互联网让我们的劳保用品可以卖到世界各地”。借助网上平台,临沂商城实现电子商务和实体市场融合发展。

  曾从事生猪养殖的蒙阴农妇牛庆花,是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自从改行搞起农村电商,她就与村里16户贫困户攀“穷亲”。“俺家里也穷过。”牛庆花说,是政府办的农村青年电商培训班,让自己找到了脱贫致富路。如今,通过在牛庆花的网店打工,这些“穷亲戚”年人均增收3000元至8000元。不到两年,她的网店销售额超过600万元。“一部改革开放的沂蒙发展史,也是一部沂蒙人民代代弘扬伟大精神的艰苦创业史。”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感慨地说。

  2014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2》,让地处蒙山深处的蒙阴县椿树沟一播成名。在名气越来越大的同时,蒙阴县对椿树沟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集沂蒙民俗文化、传统美食体验、原生态慢谷生活为一体的休闲乡村旅游目的地,全面打响“椿树沟”旅游品牌,形成以孟良崮红色文化教育为主导、椿树沟美食体验为特色的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乡村休闲度假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我们原来是平房,改造后变成二层小楼,床位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6个,餐桌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18个,菜品增加到30余个种类,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2倍。”椿树沟刘三哥贺家农家乐的老板刘英启说。在椿树沟的改造提升中,蒙阴县投资340万元对农家乐美食体验区进行了集中打造,按照星级农家乐标准,改造了餐厅、客房、接待室、厨房,提升了饭、菜质量水平以及接待服务能力,把有条件的农户连片发展民宿旅游。

  据了解,建成后的椿树沟景区,将成为原始生态观光区、山水休闲旅游度假区、产业富农区、民生共建共享区,当地2万多农民参与其中经营,带动区域内群众致富,户均增收1万多元,农家乐经营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一株草中见真情(永宁阁随笔)
好一场楚宴
沂蒙老区旧貌换新颜
乐享清凉
禄口小镇共话传统技艺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