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8月26日 星期一

张修隆:

唯一在世的琼籍南侨机工

贺立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26日   第 06 版)

  张修隆的证件。
  资料图片

  今年8月,张修隆度过了自己101岁的生日。在80年前的烽火岁月里,张修隆和一群年轻人放下南洋的生计,告别家人,毅然回国,加入抗战。

  历时3年,3200多名南侨机工穿越滇缅公路的生死线,在敌人的飞机炮火下,保障抗战物资的输送。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条路上,在怒江边迎来生命的谢幕。80年后,生还的2000多名南侨机工,只剩下3人在世。张修隆是唯一在世的琼籍南侨机工。

  1918年,张修隆出生于文昌抱罗镇里隆村,家中农田稀少,生活困苦,小学还未毕业,他就跟随舅舅下南洋讨生活。凭着勤劳肯干,到了1937年,张修隆和舅舅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梦想着开办咖啡种植园,实现淘金梦。然而,当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宣告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

  1939年初,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物资通道。随着物资运送量日益增加,司机和机修人员严重紧缺。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机工回国参加抗战。1939年8月17日,张修隆瞒着舅舅和家人,登上归国的轮船。作为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一员,他怀着满腔报国志挥别南洋。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物资通道,滇缅公路上空布满了敌机,轰炸不断。绵延盘绕的公路下方,是望不到底的悬崖以及奔腾的怒江。上下皆为险境,却是南侨机工所处的战场。“我没有什么好怕的,就是来和敌人斗争的。”提起当年的侵略者,101岁的张修隆目光炯炯。

  抵达昆明后,张修隆和其他南侨机工一起,迅速接受了汽车驾驶和维修培训。一刻不停,随即奔赴仰光,接收运往东方主战场的弹药物资。

  张修隆在车队负责运送汽油,稍有火星弹片,就会葬身火海。“我什么都不怕,大不了一死,我不怕。”每次回到昆明,总能听到工友牺牲的消息。看着照片,张修隆只能把悲伤往心里藏,把更多的货物装在车上。

  对于那时的中国,滇缅公路就是大动脉。藏身山岭之中,南侨机工们保障的物资运送,就像川流不息的血液,不能被切断。根据现存的资料统计,1939年至1942年之间,南侨机工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物资。由于部分物资资料遗失,实际运送物资的数量会更多。1940年,侵华日军研究中国军力变化的数据后发现,经过几年的战争,中国军力反而比1938年增强,其中步枪增加到150万支,轻机枪6万多挺,其他火炮2650门。这一切,离不开南侨机工们一次次冒着危险,从仰光出发,经过曲折险峻的滇缅公路,穿过怒江之上的惠通桥,将弹药物资送往昆明。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泰国、老挝相继在5个月内陷落。仰光成了一座“孤岛”,张修隆和其他南侨机工们在前面运送物资,敌人的部队和飞机在后面紧追不舍。1942年5月,日军逼近怒江西岸,中国军队被迫炸毁惠通桥。南侨机工队伍被遣散。幸存的2000多名南侨机工各谋出路,张修隆来到昆明机场担任技工,仍然决心尽一份力,与同胞一起,抗击侵略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喜悦的张修隆回到祖国,回到家乡里隆村。

  乡亲只知游子归家,不知游子赴国难,九死一生。张修隆没有提起过南侨机工的经历,连爱人和孩子都不知道。2010年,一次偶然,张修隆的南侨机工身份才被披露。此时的张修隆已经92岁,看着“赤子功勋”的牌匾,那段记忆好像上辈子的事。

  (来源:中国侨网)

华侨华人给中国经济韧劲点赞(侨界关注)
侨情乡讯
家国情怀 记忆遗产
唯一在世的琼籍南侨机工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