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7月27日 星期六

传承有道(金台茶亭)

□ 木 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27日   第 07 版)

  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这样一个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事实:一个生命尚在孕育之中,接受的“胎教”最初一定是诗歌和音乐——这是中华民族儿女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我一直坚持坚守这样的观点:诗歌这一词组不是两个“字”,而是一个不能被拆解和分割的整体,“诗”与“歌”的密切不能用交集来描述,乃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诗性是人的天性,音乐也是人的天性。这两个游离在聚散之间的艺术有一个共同点——即便不擅于遣词造句和简谱、五线谱的识别,丝毫不影响一个人对诗和音乐先天的敏感。内心那根琴弦,时刻等候为诗和音乐之手拨动。

  20多年前,国内集词、曲、唱于一身的音乐人寥寥无几。以一首《傻妹妹》红遍大江南北的刘尊,是颇受大众青睐并看好的一位。

  刘尊对中国古典诗词和诗以歌的执著是与生俱来的:学生时期,他就试着把课本里的诗词当歌哼唱。后来,稍有闲暇,他试着将唐诗宋词陆陆续续谱成曲,完成了600余首唐诗宋词的谱曲。这些曲子,旋律设计简单、上口,注重口语化和易学性,兼顾传播的大众性,不执念艺术的“高山流水”,易于普及。更适合学龄阶段的少儿传唱。刘尊所以着眼着力于此,是认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好年龄段是在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他希望自己创作的唐诗宋词的歌曲,传授给孩子们。

  为孩子“和诗以歌”,无疑增加了中国古典诗词转化为现代歌曲的创作难度,音乐不再是诗词原作的直接演绎,有的作品需要对诗词原作重新释义。如王安石写于遭到二次罢相时的《梅花》。那时王安石心灰意冷,选择退居江宁、远离江湖、不问世事,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作品,通常用音乐来呈现时,旋律一定是缓慢、伤感、忧郁的。刘尊意识到,如果按《梅花》的诗词创作背景简单的理解写曲,孩子们在传唱时,必然被原作沉重和哀怨的气氛所感染,不适合他们传唱。因此他将《梅花》设计成三拍子节奏,旋律悠扬、舒畅,平静中带有淡淡的喜悦。

  虽然音乐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但每个人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所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梅花》借物自喻,是王安石对自己政治才华的自我肯定和个人自信的吐露。王安石看到酷寒中盛开的梅花,心中的不平、不满、怨恨豁然开朗。从现实意义来讲,刘尊在给孩子们教唱《梅花》时,传达了一种人生经验: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地面对困难,树立信心。塑造成长中的孩子阳光气质和乐观秉性,让孩子心中永远有希望。

  再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短短18个字,写出了一幅平素生活中的生动画面,每一个字都贴切传神精道。但越简单也就意味着创作难度越大。有限的空间,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的运用都要极为准确。当欢快的节奏和悦耳的旋律响起,人们立刻沉浸在一幅自然的生活场景之中,听到了水声,看到了一群白鹅拨动着红掌在水中自在嬉戏的画面。刘尊的曲子很简单,全部旋律只在一个八度内完成,直白得如同我们在说话,与其说在唱还不如说是在“说”,绝无有意为之的痕迹。诗词与生活同频共振的韵律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欣然接受。

  一个优秀的音乐人,他的作曲,不仅能让古诗词原本寓意传达得更为深远、深刻,而且能使诗词和曲子的灵魂同时鲜活、灵动。我欣喜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由此多了一种传承方式。

编者按
风归故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我与新中国征文⑨)
传承有道(金台茶亭)
一杯白茶(食话)
责编:张鹏禹 邮箱:bnuzhangpeng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