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妙手刻紫砂

江 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6月28日   第 12 版)

  王银亮在雕刻紫砂壶
  张素娟摄

  江苏宜兴,以紫砂壶闻名中外。在宜兴紫砂器具集中产地——丁蜀镇,常住民30万人,有10万人从事紫砂制作。漫步“中国陶都陶瓷城”,紫砂展厅工坊鳞次栉比,数目工艺之盛,可谓壮观。

  在一间名曰“紫耘堂”的紫砂工作室,一把用黄金段泥制作的六方宫灯壶,令人啧啧称奇,为之赞叹。这把宫灯壶体量不大,传统宫灯造型,长条屏的壶壁立面,以行楷镌刻着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精雅的神韵彰显着中华传统工艺之美。

  “你做这把壶用了多长时间,刻了多少刀?”我问“紫耘堂”主人王银亮。

  “一个星期,雕刻线型和文字,共一万多刀吧。”王银亮微笑轻声答道。一把小小的紫砂壶,竟然花费这么大工夫,难怪这般精雅。在轻松作答声中,让人感受到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

  王银亮,1967年生于江苏盐城,现居宜兴,自幼酷爱书画,后来受众多大师的提携与指导,技艺日渐成熟。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紫耘堂。30多年来,王银亮潜心研究紫砂陶刻,在紫砂花盆、紫砂壶陶刻方面取得了突破,每件作品都融汇了创新和创造。

  “陶瓷是一门火的艺术,陶刻就是在陶瓷上刻字刻画,但用刀多变、表现手法多样,它是在火苗中诞生出来的艺术品。”王银亮形象又直观地道出陶刻艺术的真谛。

  陶刻是民族工艺。王银亮说:“要形成自身独特的陶刻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金石和篆刻等诸艺术融于一体,才能算是一件艺术品,才能把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

  传统“石瓢壶”是紫砂茗器中的经典款式。王银亮进行了创新,采用行书镌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镶嵌金粉,每个字都是在放大镜下完成一刀一画。他说:“紫砂陶刻讲究的是以刀代笔,也不是完全代替笔,我灵活掌握用刀的缓急、力度的大小,下刀沉稳,一气呵成,淡然恬静,韵味自现。”他的《心经石瓢壶》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被无锡博物院等永久收藏。

  陶刻作品既然是一门艺术,就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它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沉淀。王银亮的陶刻与器形和谐统一,讲求的是“韵味”,他的每件陶刻作品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王银亮制作的《六方井壶》传承了传统书法的气韵,创新了各种刀法的运用,将金石文化在壶器上得以体现,已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18年,王银亮制作的一把“驼铃壶”,把“一带一路”的文化符号陶刻进了紫砂作品中,以“骆驼”这一丝绸之路文化符号与紫砂文化巧妙相结合。

  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装饰,才算是一件艺术作品,才能在“火苗”中升华。

西安古韵府学巷
避暑旅游亟待升级
广东惠阳办吉他荔枝嘉年华
妙手刻紫砂
避暑赏花轿子山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