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长城,横卧在荒山野岭,饱受自然和人为破坏,却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年6月8日,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正式成立,重点保卫野长城。为此,6月13日,我们来到北京市延庆区,倾听了几位长城保护员的故事。
“干这行其实没什么门槛,最重要的还是对长城的感情”
长城保护员工作在山野之间,对体力的要求很高。作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刘红岩笑着说:“巾帼不让须眉嘛!干这行其实没什么门槛,最重要的还是对长城的感情!”
6月13日早上,在延庆区口子门长城下,我们见到了刘红岩。39岁的她充满活力,指着险峻的山崖说:“看!野长城就在这里,想不想上去看看?”
放眼望去,野长城确实够“野”——两边是山崖,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岁月将长城坚实的砖体变成了碎石,断壁残垣沿着山体曲折延伸,风一刮,碎石沙土便哗啦啦地滑落……
跟随着刘红岩,我们艰难地攀登着野长城,一个踉跄,脚下沙石便顺着岩壁滚落。听到声音,刘红岩马上回头,伸手牢牢拉住我们,关心地说道:“这还没到1/3呢!咱先休息会儿。”
迎着山风,刘红岩回忆起刚当上长城保护员时的趣事。那时,她带了两只小狗一同去工作,让小狗在山下等待。由于尚不熟悉路途,她迟迟未归,连两只小狗都等得不耐烦了,还跑到野长城上去找她。而今,她已经成为巡视长城、劝阻部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熟练工”。
“我们不光要当保护员,更要当好知识的讲解员”
十几年前,延庆区香屯村村民王东旺发现了一段石边长城。如今,已是长城保护员的他,毅然参与到香屯村野长城的保护工作中。
6月13日中午,天气炎热,阳光刺眼。在香屯村村口,王东旺早早地等候着我们。他背着沉重的装备包,穿着工作服,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顾不上炎热,王东旺带领着我们走上了野长城。
走在城墙上,王东旺将松动的城砖仔细摆放整齐,并在长城附近张贴警示,以防游客攀爬。但仍有寻求刺激的游客不守规矩。
“这个月初,有几名游客想把城砖扔下去。我跟他们解释说,这砖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很脆弱,扔下去就摔断了!”经过劝说,几名游客都表示理解。“我们不光要当保护员,更要当好知识的讲解员!”王东旺感慨道。
谈话间,王东旺突然警觉地对我们说:“云已经压过来了,刚才风又特别大,应该就要下雨了,咱们快点下山吧。”
十几年出入山中,王东旺深知在恶劣天气下工作的危险。云层的移动,山风的变化,都是他预测天气的“信号灯”。“必须时刻观察,马虎不得!”王东旺说。
“长城是世代流传的文化遗产,能守护它,我很骄傲”
延庆区石峡村村民朱海滨去年刚从武警部队退伍。一听说招募长城保护员,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朱海滨的父亲曾参与2015年南天门长城修缮工程,当时,朱海滨亲眼见证了工程的艰辛。“修长城所需要的砖,车运不上去,人背不动,只能靠骡子一点点运。”这份记忆让朱海滨对长城保护有着很强的责任感。
6月13日上午,口子门长城上,他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装备,医疗包、手套、绳索等一应俱全。“这些是保障我们安全的必备工具。”朱海滨说,“早晨石头上都是露水,特别滑。即使我之前当过武警,身体条件比较好,还是摔过不少次。”
随着野长城坡度逐渐增大,向上攀登已经十分费力。朱海滨仍不时割除杂草,检查游客乱涂乱画的痕迹,并拍照上传到工作App“延庆文保”上,反映给文物管理部门。
上午10点半,刘红岩和朱海滨结束了巡查。望着陪伴着自己长大的野长城,朱海滨说:“长城是世代流传的文化遗产,能守护它,我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