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隋史:中古中国史的基础之一

□ 吴玉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4日   第 07 版)

  本文作者吴玉贵

  吴玉贵 孟彦弘修订
  中华书局

  一般来说,断代正史就是记录某一个朝代历史的书籍,如《晋书》记载晋朝历史,《宋史》记载宋朝历史。

  但《隋书》有些不同。《隋书》全书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记载隋朝的史事,而30卷“志”则涵括了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的内容,超出了断代的范围。

  《隋书》这一特点与修撰过程有关。唐高祖武德四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提议修撰前代史,次年由朝廷组织修撰北魏、北齐、北周、梁、陈和隋等六个朝代的正史,隋史修撰由封德彝和颜师古负责,进行几年后无疾而终。唐太宗继位后,在贞观三年重新启动,决定不再重修《魏书》,“六代史”改为“五代史”,其中隋史改由魏徵负责,孔颖达、许敬宗等参与修撰,于贞观十年完成,前后共用15年。

  但修成后的“五代史”只有“纪”和“传”,没有撰写记录典章制度的“志”。于是唐太宗在贞观十五年又下诏,命于志宁等人继续修撰“五代史志”。到唐高宗显庆元年撰成,也用了15年。后来将“五代史志”与“五代史”中的《隋书》合并在了一起,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隋书》模样。

  “二十四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抛开小说、戏曲、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论,我们今天知道的古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二十四史”系列的正史构建而成。“二十四史”中的每一史,都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链条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宋代以前,相关史料留存的比较少,各朝代的正史具有更显著的“唯一性”的特点,重要性也更为突出。《隋书》既记载了有隋一代的历史,又通过“志”的形式,保留和总结了北齐、北周、梁、陈和隋等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流变,是了解和研究中古中国历史必须倚重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史籍。

  从北周大定元年(581)外戚杨坚接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立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李渊建唐,隋朝历38年而亡。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王朝。隋朝,结束了西晋后近300年长期南北分治的局面,将中国历史带入了新的大一统的时代。

  为适应统一政权的需要,隋朝在行政制度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革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科举制;废止了北周模仿周礼建立的中央官制,逐渐形成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东汉末年后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采用州县(或郡县)两级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举措,大多都被唐朝继承完善,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开国伊始,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上营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定名大兴城。唐代因袭隋朝旧都,改名长安城,是最重要和最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朱雀大街南北贯通,将城分割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街宽150~155米,两侧排水沟宽3.3米,深2.5米,罕见的宽广宏敞。隋炀帝大业元年,又在汉魏洛阳旧城西另建了与长安城规模相若的新洛阳城作为东都,唐朝诸帝在洛阳居住达40多年,成功实现了政治中心的东移。隋朝还在前代基础上,完成了北起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开凿工程,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分割数百年的南北地区维系在一起。

  在军事上,经与突厥汗国的长期战争,隋朝成功地扶植了东突厥启民政权并建立了相对稳固的臣属关系,彻底扭转了北朝后期对突厥俯首称臣的局面。北方边境稳定后,隋炀帝又将目光转向广袤的西域,在大业五年打败吐谷浑,设置了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并在次年设置了伊吾郡(今新疆哈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统一王朝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今新疆东部地区。隋炀帝还在大业八年至十年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远征高丽的军事行动。

  隋朝在不到40年完成的这些“雄图大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和理解。但不管肯定还是否定,这些政治、经济、军事举措,都深刻影响了此后1000多年间中国古代历史格局。可以说隋朝是盛唐的开局,也可以说隋朝自身就是中国历史的新开端。而《隋书》就是了解和研究隋代历史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隋书》的整理工作,大概可以从明代汲古阁本《隋书》通校宋本算起。在汲本《隋书》正文夹行注中,保留了校勘宋本的文字。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本“二十四史”《隋书》卷后的“考证”,应该算是对《隋书》的第一次全面校勘考证。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史考异》、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等著作中,也有考证《隋书》的内容。章宗源、姚振宗、杨守敬等学者也曾对《隋书》的“志”作过深入研究。今人岑仲勉先生《隋书求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更是发现和纠正了《隋书》“纪”“传”中的许多错讹。

  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下,中华书局组织学术界全面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最初点校《隋书》是汪绍楹先生去世后,阴法鲁先生负责全部覆阅改定工作,后由邓经元先生编辑整理,1973年正式出版。学术界公认,《隋书》是“二十四史”点校本中整理质量较高的一种。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取代了其他各种版本,成为最通行和最具权威的版本。

  由于时代的局限,与“二十四史”其他各史点校本一样,《隋书》点校本也有一些缺陷。当时反对繁琐主义,采用了“无底本校勘”的方式,即不以某一种版本为底本,而是将各版本的优长集中在一起。在对待不同版本的异文时,择善而从,少出或不出校勘记,不具体说明文字改动,等于“在旧本之外再增加了一种较好的新本”。

  2007年,中华书局再次启动“二十四史”的全面修订工作,《隋书》由我与孟彦弘承担,从2009年到2019年,历时10年,最终蒇事。新修订本以百衲本作为底本,以两种宋本、元至顺本和明汲古阁本作为通校本,以元大德本、明南监本、北监本和清殿本为参校本,凡底本文字的改动,必逐一在校勘记中说明,弥补了原点校本“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带来的缺憾。在版本校勘的同时,新修订本还通校了《北史》《南史》《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等史书中与《隋书》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正史、类书、文集、墓志等资料进行了他校的工作。

  新修订本《隋书》本着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绩的原则,除了明显错误外,对原点校本的分段、标点尽量保留、酌情改订、适当增补。原点校本有“校勘记”803条,修订本2388条,其中删去原“校勘记”83条,新增1666;保留的720条“校勘记”,大多也经过充实和改写。标点方面改动500多处,纠正了原点校本的一些明显的断句错误。相信新修订本《隋书》的出版,能够为了解和研究隋代历史提供更多的便利。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蒋萌:用精神站立(书人书事)
隋史:中古中国史的基础之一
《大国新路》出版
中欧国际文学节开幕
网红书店,书香应胜喧嚣(读者之声)
新华书店总店建“四力”基地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