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著《东西美术互释考》是商务印书馆继《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沈语冰著)后出版的“艺术史文丛”又一力作,该文丛主要收入国内著名艺术史学者关于中西方艺术史研究的著作。
《东西美术互释考》由14篇主题相关的文章构成。
前三章《图像叙事顺序与文字书写方向》《文字的图像化意图——以回文诗为例》《诗入画:对诗画关系的初步探讨》对人类文明史上主要文字的书写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首次阐明各种文明的叙事图像出现之初便与自己的文字构成互文关系。邵宏认为,“叙事图像的展示方式与文字记录的线性顺序应该是一致的”,线性的文字表述直接影响着多维的图像表达,而回文正是文字图像化的最初尝试;至于由文字所营造的心像——“诗意”,在东西方绘画中又不约而同地以自然景观为载体。
16世纪中期,传教士为东方带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与风格。《西画来访与东方态度》追溯了西画传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过程以及对两国绘画所产生的影响。《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抽象本质》则对中国隋唐以来的山水画和西方16世纪以来的风景画进行了比较。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举证,从题材、表现方式等角度阐述了它们本质上都是对“时空”概念的图像化,具有抽象性。这篇文章虽然短短几万字,但读来精妙,不失为一部山水画与风景画简史。
邵宏在《“气韵” 衍义辨》《“气”与“韵”西译考释》等章节中阐明了“气韵”这一概念的源起、演变以及漫漫的西语衍义之路。它出现于在中古时期,经谢赫而使之在画论与文论中得到连续讨论。
以“气韵”为核心概念的艺术观念体系,先是全面地影响汉字文化圈,19世纪下半叶又有了欧洲语言的阐释。
到了20世纪初,最早系统阐述“美术”与“美学”这两个西方概念的王国维将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古雅”“气韵”“神韵”等词结合西方美学理论加以讨论。1903年日本学者冈仓天心首次在伦敦出版的《东方的理想》中用英文译出“气”“韵”两字。20世纪前10年,这些中国艺术观念已有了英、德、法和日语的文本阐释。而滕固、蒋彝、冈仓天心、坂西志保等中日6位作家在20世纪上半叶用英语与德语对中国画论做出的解读,则引发了欧美学界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全面接受,使得具有全球化特征的西方现代艺术,在抽象与表现的趣味选择中明确地以东方艺术的观念体系为文本语境。
1882年,费诺罗萨将“美术史”这一西方的新兴学科引入日本;到1902年,王国维在译著中标明了“fine arts,美术”的英汉表达。由此至今的100多年里,“美术史”这门西学丰富的东渐之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学科发展线路图。
本书全面考察了中国画论域外传播的历史及途径,对“西方绘画中的中国线条与渲染”“中国花鸟与西方静物画”“造纸术的输出对西方水彩画技法的影响”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均做了细致的考察和比较。但最吸引我的,无疑是“伦勃朗艺术中的东方元素”这一话题。作者指出,尽管伦勃朗声称,除了卡拉瓦乔,他仅尊重大自然,实际上他除了借用大量的西方艺术,还接触了印度题材、日本纸、中国纸和青花瓷器等大量东方元素,伦勃朗的简笔素描就源于中国青花瓷器上的图式。
本书正式出版才不到半年时间,但已经在艺术史研究领域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其中很多观点被频频引用,是一本使人受益匪浅且读来颇为有趣的好书。